“这次的疫情加速了我们产品的进口替代进程。”佛山市中研非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研非晶”)董事长申旭斌说。
中研非晶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是一家研发、生产非晶纳米晶系列产品的新材料企业。非晶和纳米晶材料作为一种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5G、新能源汽车、新基建、电力、航空航天、环保、国防安全、交通、通信微电子等领域。
非晶纳米晶产品是技术门槛较高的产品,过去,国内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但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产业链危机,迫使国内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本土化。深耕非晶纳米晶材料、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研非晶,成为了华为、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的重点合作对象。
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中研非晶预计今年公司全年销售额大约能够实现25%左右的增长。
疫情加速进口替代
高端产品获大厂商青睐
“这与我们的企业特殊性有一定的关系。”申旭斌解释,中研非晶主要从事基础材料及应用综合方案的研究,国内5G、新能源、汽车、新基建等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领域,都和企业都有关系。”
以光伏产业为例。有机构预测,受益于海外市场的增长,2020年,我国光伏市场将保持向好态势发展。
而中研非晶的增长,更多源于这些行业的企业进口替代需求加强。
过去,在特殊器件方面,光伏领域、汽车领域的企业都较为依赖进口产品。全球疫情暴发后,产业链“断链”问题引发全球关注。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大增的情况下,提升产业链安全度、加强本土供应链完整度成为跨国企业的重点诉求。
比如在光伏领域,华为、阳光电源等百亿级大企业的一些特殊器件都依赖进口。但今年,这些企业都开始寻找并培育国内供应商。
中研非晶的光伏磁材、磁件产品因技术过硬,市场化进程得以提速。“特别是光伏高端灵敏度较高的零部件之一——漏电保护器件,需要一种特殊纳米晶材料,国内可以进口替代的只有中研非晶一家企业能生产。”申旭斌说。
目前,华为逆变器用的漏电保护磁芯材料已全部选用中研非晶的材料。
近年来,中研非晶持续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磁性材料及应用综合方案供应商,并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在光伏、充电桩模块领域的共模电感材料方面,中研非晶占领了70%的份额。
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研非晶同样“遍地开花”。
据介绍,中研非晶粉末磁芯已被特斯拉认证,电磁屏蔽材料和中车、金旅、五龙等达成合作。“此外,由汇创技术研发的大巴汽车控制器中的所有纳米晶材料都选用了我们的产品,”申旭斌说,“奇瑞、上汽、比亚迪等很多汽车公司都与中研非晶有合作。”
破除国外垄断
向技术制高点迈进
中研非晶所生产的电流传感器专用材料,在业界有着“超级材料”的美誉,在电流测量上具有极高的精度。从应用领域来看,在新能源和新基建领域优势突出。近年来,非晶、纳米晶材料产业化趋势逐渐增强,中外企业都在提前布局,德国VAC、日本日立金属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在争夺技术制高点。
申旭斌介绍,中研非晶自主研发的一款材料,可以实现在零上120多摄氏度到零下40多摄氏度的温度变化中,其测试电流的性能不变。
这种材料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电流传感器,对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着重要意义。
过去,这种高端产品长期被德国、日本企业垄断。而通过不懈努力,中研非晶成功地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为中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寻找进口替代提供了优质选项。
“我们这个材料进入了华为的供应体系。”申旭斌说,目前,中研非晶是华为的二级供应商,因其材料测温精准度高,已和华为西安、上海、深圳等地的研发中心及212实验室开展合作。
并且,二者合作研发的钴基非晶、钴基超薄非晶已在华为漏电传感器上批量应用。目前,华为的所有的漏电保护已全部由中研非晶提供。
成立仅12年的中研非晶,早于几年前,就已对标欧洲第一大磁性材料生产厂商——德国的VAC及日本日立金属,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磁性材料及其应用综合方案供应商。
跑得比市场更快
做大产业的技术“尖刀”
申旭斌认为,对中小企业而言,做大产业的“尖刀部队”不仅能够推动企业快速迭代高端产品,更有助于中小企业打响业内品牌、提升业内知名度。特别是对中研非晶这样聚焦前沿材料研发的企业,能够加速其产品的市场化应用进程。
“比如,我们选择与比亚迪共同研发电流传感器,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生产这个器件,”申旭斌举例说明,“主要还是因为中研非晶是一家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在器件领域知名度还不高。依托与比亚迪的合作,我们能够很快打开市场。”
据介绍,目前,包括中研非晶在内,全球只有三家企业拥有基于钴基材料的刺探真式电流传感技术,另外两家分别是德国和瑞士的企业。比亚迪之所以选择与中研非晶合作,也是看中了中研非晶在国内的不可替代性。
“除了与华为、比亚迪开展合作研发,我们还是国内光伏产业的核心供应商,”申旭斌介绍,“全国前七位的光伏企业都将我们列入了核心供应商名单。”
从非晶以及纳米晶材料的发展历史看,这类新材料在国际上,从发明至今也仅有40多年的历史。而国内对这类材料的研发,也就是本世纪初才展开的。
也就是说,作为全球纳米晶材料产能和销量名列前茅的中研非晶,只用了对手四分之一的时间,就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
究其原因,申旭斌认为这与中研非晶下大力气“磨尖刀”密不可分。
作为一家年销售额在3亿元的中小企业,中研非晶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都在1500万元以上,并组建了一支130余人的研发队伍。
“现在的市场变化太快了。”申旭斌感叹,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不再有某一两款产品可以长时间地为企业提供高额利润。特别是在国内非晶与纳米晶材料企业数量与日俱增,部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已出现了产能过剩。
为避免陷入中低端竞争,不断提升中研非晶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要跑得比市场更快一些,”他补充说,“中研非晶只对标全球高端产品,通过与华为、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合作,在解决行业高端问题中,做‘尖刀’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