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款智能语音助手问世后,几乎没有人相信它在短短几年内就能够打开约 230 亿美元的市场,而以智能音箱为核心产品的智能家居市场,更是被预测会在 2030 年达到 1000 亿美元以上的规模。
1995 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一本名为《未来之路》的书中写道:
“未来没有配套智能家居的房子,就是毛坯房!”
2008 年,电影《钢铁侠》中智能管家“贾维斯”让人们对于智能家居有了新的向往:
“原来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这么多工作!”
2020 年,智能家居离普通用户的生活更近了一步。
“嘿,Siri,给妈妈打电话。”
“小爱同学,今天天气怎么样?”
“小度小度,播放电视剧。”
......
这样的对话如今已经遍布全国、全球的千家万户,智能产品终于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当中,它已经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之所以称之为“智能家居”,自然是因为这类产品都带有同样的特征,即智能化。除了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智能音箱或者智能助手,智能家居下面还有很多细致的分类: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等等,再细分的话,照明灯、咖啡机、冰箱、窗帘、门铃、门锁等等都可以是智能家居。
按照目前大部分智能家居厂商的宣传,这类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一套中央系统来进行语音控制,并且可以理解用户的意图,且能够随着用户的使用频率增加而自我学习,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接入,这些系统还可以收到来自官方的升级,增加更多能力。
举例来说,智能照明灯能够与家里的智能音箱联通,并通过语音控制来调整灯管亮度,随着用户的使用频率上升,设备会自动记忆用户习惯的亮度,从而在用户下达开灯指令后,自动调整为合适亮度;智能门铃、门锁等设备能够通过人脸识别,及时为用户提醒陌生人上门,提升用户住宅安全系数等等。
如果智能家居发展顺利,人人都可以拥有像“贾维斯”那样的智能管家,但是,就算世界已经来到了 2020 年,智能家居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智能家居面临的挑战
“不是做个 App,连上无线网就叫互联网产品。”
这是流行在“互联网 +”时代的一句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智能时代:
“不是加入个语音控制模块,连上云服务器就是智能产品。”
作为用户家庭的一部分,智能家居面临着安全性、舒适性、实用性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隐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2018 年,搭载智能助手 Alexa 的亚马逊智能音箱 Echo 发生一起 安全事故:该设备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用户家中的一段对话进行录音,并随机发送给了用户联系人列表中的几个好友。
2019 年 1 月,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对夫妇报警称:有人利用他们的 Nest 安全摄像头与自己的孩子交谈,甚至用十分下流的词语辱骂他们。
2019 年 11 月 26 日,美国俄勒冈州联邦调查局(FBI)发布了 一篇文章,告知家中装有智能电视的用户注意隐私安全问题,不法分子有可能透过智能电视自带的摄像头、麦克风观察甚至记录用户家中情况。
......
有关智能设备的安全问题在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窃听、偷窥等案件的发生也让不少用户对于智能家居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对此,有安全专家表示:用户除了尽量不使用同一套密码之外,可能还需要做一些牺牲产品体验的工作来保护个人隐私,比如,不常用的时候将智能设备断电、关闭用户数据收集开关等等。但这些方法也只适用于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等设备,门锁等设备的安全问题仍然需要通过产品研发来解决。
当然,有些安全问题也可能是部分用户对产品了解不够而产生的误解。InfoQ 在采访思必驰的 CMO 龙梦竹时,她表示:“所有的智能硬件或者软件 APP,都会在前期 demo 的时候搜集小规模的数据来做一个试样,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提升整个产品的体验,其次是有可能在有针对性的搜集数据,比如,亚马逊有尝试告知用户,是否允许产品通过搜集的数据来作为用户体验的提升。”
但是,大部分用户在使用新产品的时候,都不会特别去看里面的隐私安全说明,后来发现了自己的数据被搜集了,会觉得被侵权。龙梦竹认为,就这一问题来说,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去提升用户、厂家等对于规则的重视。
智能家居是否真的必要?
虽然智能家居已经发展了多年,但是有一个问题仍然困扰着不少人:智能家居是否真的有必要购买及使用?
很多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所谓“智能”标签都是打了一个问号的,同样功能的产品,加了一个语音控制功能,就算是智能了?这样的产品买回家到底算不算智商税?此外,相比一键操作的产品,语音控制经常出现识别不准确,甚至识别错误的情况,远不如按键或者触屏操作方便,“智能化”并没有给用户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