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由中国企业远景集团打造。
凭借 EnOS? 这一智能物联操作系统,远景集团也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今年的“50大聪明公司”榜单。在调研访谈中,远景集团 CEO 张雷曾向我们解释上述关于机器自动化与机器社交的观点。
能源场景的价值不可小觑
2017年,张雷曾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上解释了“超级大脑+机器社交网络”的概念,他认为,物联网是万物互联,所有的物件整合,体量相当庞大,因此需要一个超级大脑来负责,但是,如果只有超级大脑,不基于物联网平台,就等于没有感官无法学习,没有四肢寸步难行。
因此,想要实践真正的智能物联网,答案就是两大关键:超级大脑+机器的社交网络,超级大脑由人工智能来担任,而四肢就是机器的社交网络,负责实时采集数据、学习、优化、执行。
智能物联网可以说是远景从能源物联网自下而上的实践。
以新能源发电场景为例,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不仅取决于机器本身的构造,更会受到风况、地形、气象条件等不可控条件的影响,因此风机无法通过升级机身构造或不断补充历史数据程序,从而保证风机永远处于最优工作状态和最高的发电量。
而智能化技术的突破为“机器社交”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基础,传感技术、AI、物联网、5G 等,能够将传统自动化设备融入到一个“社交”的环境,让风机有能力感知外部环境数据及其变化,同时通过风机之间、与风场、站点及云端数据的联系,获得自我学习、自我进化、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馈,进一步提升学习和思考能力,而非传统的预先设定程序的设计。
这个时候,能源物联网——从能源生产、能源传输、能源使用到能源储存,这个大的生态也就具备了“社交”的基础。
在远景“能源物联网”业务的版图里,他们是这样让机器产生社交的。
一是首先要让“机器们”说同一种语言。
面对大量不同种类品牌的工业设备时,设备数据协议如何适配和兼容。远景表示,通过开放协议框架支持设备接入,EnOS? 目前能够 1分钟内完成设备接入,实现设备“即插即用”,有效采集、处理、分析各种智能设备数据,同时支持第三方 IT 或 OT 系统的连接。这在整个行业中,已经属于领先地位。
二是基于云平台采集到的设备数据,针对深度的数据分析时,涉及到具体领域的行业知识,需要特定领域的行业专家,具体根据设备的领域和特性建立数据分析模型。
物联网操作系统不是简单的连接。只有真正理解风机等基础设备的工作原理,对整个能源行业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改变它的运行,改变它的控制,让它变得更智能。这是打造能源物联操作系统的重要难点所在,也是整个行业迈向智能化过程中的重大挑战所在。这恰恰是远景比 BAT 更具备优势的地方。
三是在大量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形成决策,产生深度的行业应用。
四是让机器们完成“执行”闭环。即转换成工业设备可以理解的控制指令,对工业设备进行操作,实现工业设备资源之间的精准信息交互和高效协作。
需要注意的是,物物相连本身并不会产生多大的价值,但连接起来的物所产生的应用、服务才具备规模化的产业价值。就像 30 年以前互联网出现时,上网、建网站、收发 email 进行信息沟通是信息化的开始,直到互联网衍生出电商、支付等新的商业模式时,上亿级别的规模市场才开始真正显现。
张雷认为,远景需要利用智能物联网技术来改变行业,当数十亿的风机、光伏板、电动汽车、储能电池、充电桩、家庭用能设备构成一个碎片化的能源世界时,需要一个智能物联操作系统来降低不确定性,降低系统协同成本,推动能源转型。
现在,远景打造的智能物联操作系统 EnOS?,通过“智能机器的社交网络”,能够让 100GW 的 6000 万个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电动汽车等设备及传感器实时智能协同。
相比其他同样有志于此的 BAT 等互联网公司,远景能够做好利用智能技术赋能行业这件事的基因,在于过去十几年对物理世界的深入理解和深度介入。“我们是从能源行业里面长出来的,对能源行业有洞察力,也有最先进的设备和工具。所以本质上,我们是一家智能物联网的操作系统、或者说智能技术公司,应用智能技术去改变行业”,张雷说。
当然物联网业务使能平台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有多少终端与此平台产生连接关系,有多少行业应用基于此平台进行构建,有多少企业依赖此平台进行业务发展,功能的先进性和完备性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物联网业务使能平台的成功要素却是生态系统的规模性、活跃性、成长性。
这也是远景在稳固风电等能源生产侧业务的基础上,再把触角伸向能源消费侧——收购日产旗下 AESC 动力电池业务的原因。基于 EnOS? 智能物联操作系统,远景看到能源行业自下而上变革的力量。通过连接各个信息孤岛的终端设备和系统,再赋予数据层面的融合,在智能电力、楼宇、交通、城市的应用场景里,都是智能物联网的广阔战场。
阿里云之父王坚曾经问过张雷,“你们公司究竟想要解决什么挑战?”张雷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王坚稍作思考后笑着评价——这确实是人类唯一的挑战。
接下来,能源乃至工业领域的数字化征程、智能化演进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玩法,我们将持续关注各大公司如何通过新兴科技核心能力,开创企业创新路径,进而迸发出产业变革的能量,甚至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