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通孔和盲孔的对比示意图:

现阶段,包含现在Tianma、BOE、CSOT、CTC、AUO、LGD等在内的面板厂家均已布局了打孔屏幕。明年,除三星和华为外,其他手机终端也在规划打孔屏的项目。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计,随着COF产能的扩产以及技术良率的不断提升,以及打孔屏自身的竞争优势也不断提高,势必成为2019年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图3:智能手机终端挖孔屏渗透率持续提升

3)18:9 ->20:9/21:9
对于升降摄像头/滑盖摄像头的智能手机的全面屏设计,其另外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对角线比例不断提升,从传统的18:9比例往19.5:9/20:9/21:9的方向发展,其屏占比会持续放大。
图4:智能手机对角线显示区域不断提升:

4)Foldable/可折叠产品
2018年10月国内厂商柔宇科技(Royole)率先发布了可折叠终端,虽然首期备货量很少,但是此举也震动了海内外厂商,可折叠显示终端距离我们似乎确实不远了。
2019年三星、华为等整机品牌的折叠终端产品将陆续上市,折叠产品不同于现在的刘海屏,水滴屏,美人尖,它是一个全新的形态,将颠覆消费领域的应用。即使这样,2019年仍然处于全新市场导入期,仍然处于尝试阶段。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保守估计,预计2019年全球折叠手机规模约90万,行业出货量是否能突破该预测,更多需要看国内大陆厂商的表现。因为折叠产品的对于整个供应链的完善程度,包含上游原材料的提供,中游面板厂的产能,良率,性能,下游终端厂家的机构设计,整体厚度的解决方案,硬件实现后UI的改变等都提出了较高的挑战。无论如何2019年将成为折叠智能终端的发展元年。
折叠产品从形态上可分为内折、外折、内外折三种形态,群智咨询(Sigmaintell)认为,从可靠性角度考虑,可折叠终端的发展趋势将从“外折”往“内折”,进而“多折”“卷曲”的产品路线演进。
图5:基于可靠性考量,可折叠智能终端的演进路线

从显示集成上来看:
智能手机的终极形态在于真正意义的全面屏,即手机正面全部为显示屏,这就意味着除了显示屏外,其他的模块,如指纹,摄像头等全部都得集成到屏幕中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面屏。
1)“大面积/LCD”屏下指纹
对于屏下指纹来讲,经过2018年的市场的验证以及供应链的不断成熟,屏下指纹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验证。2019年屏下指纹(尤其是光学屏下指纹)渗透率将持续上升,品牌的旗舰主流手机将屏下指纹成为标配。2019年屏下指纹的发展方向仍然围绕“LCD屏下指纹方案”及“大面积(1/4屏幕或1/2屏幕)”屏下指纹方案方向发展。据悉,现阶段,厂家也在积极研究LCD的屏下指纹方案,有望在2019年实现量产。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2018年全球屏下指纹芯片的出货量约4500万颗,预计2019年全球屏下指纹方案芯片的发货量约1.9亿颗。
图6:2019年屏下指纹发展路线

2)屏下摄像头
目前所有形态的显示方案,包括“挖槽/挖孔/升降/滑盖/双屏”等,无非都是未来解决前置摄像头摆放的问题。屏下指纹现阶段已量产品,但是摄像头的处理方案一直在研发中,为了实现真正意义的全面屏,未来摄像头模块也需要和指纹模块一样,置于面板下方。
目前的屏幕技术能做到的透明度和摄像头要求的百分之九十几相差甚远,目前的技术难度仍然不小。传统的RGB摄像头解决方案似乎无法达到该要求。虽然2019年仍然无可量产的屏下摄像头产品上市,预计2020年屏下摄像头将会有机会被终端厂商采用,且前置摄像头打开时,消费者可能看不到那个“孔”。这一切成为产业链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