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有幸参与并推动了AiP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早在2001年我就同上海交通大学毛军发教授团队就AiP技术进行学术交流。毛军发教授团队在三维系统级集成及多物理场仿真方面经验丰富、硕果累累。自行开发的热仿真软件对分析AiP热效应及散热设计非常有用。近期毛军发教授团队与电科41所合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从50GHz(为适应5G高频段天线测试已经向下扩展到18GHz)到325GHz(为适应THz频段天线测试可扩展到500GHz或更高)集成天线远场自动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支持探针及波导馈电,110GHz以下也可用同轴馈电。该测试平台已为国内多家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及公司产品开发提供了测试服务,极大地助进了我国在片上天线及封装天线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在国家各种科研计划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冯正和教授团队,东南大学洪伟教授团队、崔铁军教授团队,香港城市大学薛泉教授团队,香港城市大学梁国华教授团队,浙江大学尹文言教授团队,山西大学张文梅教授团队都对AiP技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张文梅教授曾两次应邀在新加被南洋理工大学进行长期学术访问与讲学。张文梅教授2008年回国后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用滤波器综合方法设计滤波天线。滤波天线目前是国际上微波与天线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华南理工大学褚庆昕教授团队、章秀银教授团队分别在滤波天线的设计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公司尽管在AiP技术开发方面起步比较晚,但得益于后发优势,60GHz AiP技术与相关芯片研发已取得重大突破,在交大测试平台多次所做的相控阵、大规模MIMO辐射测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毫米波频段5G移动通信AiP技术也已取得进展。
最后,让我将AiP与基片集成波导(SIW)联系起来结束这篇回顾文章。我在2016年南京举办的华人微波论坛上讲过,吴柯教授及洪伟教授的合作将SIW技术做成微波领域的国际主流,我同刘兑现博士一起努力让AiP技术在国际天线领域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俩在相距很近的黄河东西岸边的乡村出生长大,相识却在远隔万里的南洋,珠联璧合,开创出封装天线一片天地,并且三次携手登上国际天线领域的颁奖舞台,成就了一个小小奇迹,一段佳话。另外,我们几位都是77、78级大学生, 我们的名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伟大的跃进,可否兑现?我想我们没忘初心,兑现了父辈的期望及我们自己的选择!
致谢
太原理工大学盛剑桓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振峰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程伯中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杜茂安教授。
参考文献
因为引用文献众多,参考文献将会在系列文章最后的文献篇中给出。
作者简介
张跃平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IEEE Fellow,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杰出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曾任IEEE天线与传播汇刊副主编及天线与传播领域评奖委员会委员。曾荣获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谢昆诺夫论文奖。目前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

(敬请关注微信号:dzbyq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