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年7月8日
[来源]:百家
[点击率]:1765
建议地方政府应基于区域行业特点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鼓励售后回租租赁、杠杆租赁、委托租赁、项目租赁、销售式租赁、抽成式租赁、风险租赁、结构式租赁、综合性租赁等现代化租赁方式,发展适合工业机器人的融资租赁模式创新。
融资成本过高。先进国家融资租赁业的发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业长期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无序状态,对融资租赁,尤其是智能制造装备的融资租赁企业缺乏必要的税收、信贷、保险支持,这些因素都造成工业机器人融资租赁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由于智能制造装备融资租赁观念淡薄,融资租赁业务效益低、规模小,风险集聚现象明显,融资租赁公司为了保证收益只能将风险向承租人转嫁,进一步拉高了工业机器人用户企业的融资成本。
工业机器人标准缺失。工业机器人具有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配套难度大、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但目前相应的规范与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整体的规划与监管。在融资租赁的各个环节中,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业机器人标准化命名规范、生产要求和质量标准体系,以此来规范政府、生产厂商、出租人、承租人等主体对融资租赁产品的界定和管理。标准的不完善给融资租赁的过程控制、风险管理和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造成较大困难。
专业融资租赁公司匮乏。由于缺少对工业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的熟悉和了解,难以利用自身对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精通带给客户更多的附加价值,缺少配套的设备登记、评估、完善的设备处置能力,融资租赁仍停留在传统的信贷管理而非资产管理层面,使得现有工业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难以发挥其融资融物的特色和支持企业发展的功能。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产业根植性、技术发展路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距,欧美日的标准化体系难以简单复用,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具有我国产业特点的工业机器人标准化体系。
同时,以工业机器人标准化方案为基础,应积极引导鼓励建立适用于工业机器人融资租赁的标准化工作方案和产品标准化体系,制订面向工业机器人产品和服务的融资租赁交易、二手设备流通、租赁物分类评估等行业标准,加强标准实施宣贯,提高融资租赁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与其他产品不同,工业机器人能够有效增加企业持续的盈利,适合作为租赁物,但由于工业机器人的运用往往涉及到本体、控制系统、系统集成及维护保养等多个环节,传统的融资租赁模式难以有效满足用户企业实际需求。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地方政府推进工业机器人融资租赁,应积极加大对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融资租赁业的政策扶持。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可在《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政策框架内,通过加速折旧制度等方式进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工业机器人的更新。二是信贷倾斜政策。对专门针对利用工业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的融资租赁业务资金应给予额度、利率上的优惠。鼓励一些经营管理水平高、效益好的融资租赁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同时鼓励保险基金等来源稳定的各种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三是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向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机器人租赁公司发放津贴,承租人的租金可得到一定的减免。
由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高价值的特点,应推动建立风险监测预警、补救系统。对每个工业机器人融资租赁项目从需求提出到收回全部租金的整个操作过程,都要根据控制需要设立若干监测点,建立风险预测系统,确保每个步骤运作的安全。可建立租赁保证金制度、租金保险制度,出现问题可由当地保险公司赔付以减少损失,降低融资租赁业务双方的风险,促进工业机器人融资业务发展。
(敬请关注微信号:dzbyqzx)
投稿箱:
电子变压器、电感器、磁性材料等磁电元件相关的行业、企业新闻稿件需要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QQ:
, 邮箱:
info%ett-cn.com (%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