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欠缺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供给目前仍被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掌控,我国长期依赖进口。
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被视为机器人本体三大核心组件,三者分别占机器人本体成本的35%、14%、13%。
目前,全世界75%的精密减速机由日本Nabtesco:RVb、HarmonicDrive两家公司供应。伺服系统是机器人的核心驱动部件,机器人本体公司大多外购伺服电机,少量由电机企业发展而来的机器人企业(如安川)可自主配套。控制器开发难度相对较低,一般由机器人本体公司自主研发。
与国外厂商相比,我国机器人本体研制厂商在零部件采购中常遇到价格歧视,同款产品的国内售价最高是原产地的2倍以上,部分高等级产品甚至对中国实施禁售。
在成本价格方面,我国企业的技术引进与生产成本占机器人本体价格的70%以上,加之缺乏品牌优势,使得机器人单体市场价格与国外产品相比无法形成价格优势,企业竞争力较弱。如果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假设平均降低50%的成本,则机器人单机制造成本可至少降低30%。
在系统集成方面,国内虽可实现原型样机集成,但稳定性与可靠性(平均可靠工作时间)方面与国外相差5~10年。国内机器人本体平均可靠工作时间为8000小时,而国际主流机器人一般为几万小时。
航天企业需双重发力
在当前主要工业化国家重塑制造业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无疑会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这将会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重大影响。
在这一进程中,航天企业一方面可以积极推进先进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有效提升自身制造水平,保持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地位。
另一方面,航天企业应当把握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服务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在系统集成、信息感知、信息处理、传感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以智能机器人为主的新一代先进机器人。由此推进先进机器人在各工业和服务领域的应用,主动承担起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突击队的责任,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作出积极贡献。
(敬请关注微信号:dzbyq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