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年4月25日
[来源]:宣城日报
[点击率]:1026
记者来到宁国市经济开发区河沥园区,在晨光汽车零部件精冲车间,只见13个“机器人电焊工”,动作灵敏又整齐划一,一套套支架总成就像变戏法一样,在机械手中上下快速翻转,很快就完成了焊接。
在一旁负责看管“机器人”的胡亮华原来就是电焊工,自从厂里来了机器人“员工”后,他就“解放”出来,负责在一旁“照顾”它们。他拿起一个刚下线的产品展示道:“一台机器人电焊工等于4个熟练工,而且机器加工的熔深更稳定,焊缝均匀光滑,外观漂亮,其工艺水平是人工做不到的。”
据了解,晨光精工从2012年起,开始尝试“机器换人”。当年就从日本购买了一台“机器人”电焊工,产品性能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更受客户青睐。初尝甜头后,晨光精工加快了“机器换人”的步伐,在2013年、2014年,先后又从日本购入了12台“机器人”电焊工,全面取代了原先的电焊工人。
一台电焊“机器人”价值40余万元,13台“机器人”就是500多万元,一次性投资较大。看到记者有疑惑,公司副总汪启胜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人”等于4个熟练工,4个熟练工一年工资至少得十三四万元,也就是一台“机器人”3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关键是不仅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产品品质也有了显著提升。“我们实施‘机器换人’后,最大的收获是得到海外大客户的认可,产品更有市场,拿到了大量订单。”汪启胜的一番话消除了记者的疑惑。在他看来:“机器换人”是“花钱买效率,花钱买质量,时间越长、效益越凸显。”
无独有偶。欧凯密封件公司从2013年起,从意大利购入200万元一台的自动分拣机,目前已投入千余万元、购入5台。公司副总吴绪中指着分拣机的电子显示屏介绍道,只要输入相应的外观、尺寸等参数,不合格的o型圈就能全部自动分拣出来,丝毫不差,不仅精度大幅提高,而且效率是人工的10到12倍。他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用工成本的上涨、“人口红利”的消失,形势倒逼企业转型。“我们只有在设备上下工夫,实施‘机器换人’,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向设备要‘红利’,才能在这场‘转型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吴绪中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宁国市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加速推进“机器换人”步伐。截至目前,该市有10余家企业约50余台“工业机器人”应用生产一线;拥有自动化生产线的耐磨材料与铸造企业达19家、总数达43条;44家铸造企业配置了淬火线,总数达84条。(本报记者谭艺莹袁万兵通讯员吴丹)
记者感言:
在适应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工业转型最首要、最关键的是技术升级。宁国在全市率先实施“机器换人”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机器人应用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迈出了工业转型坚实的一大步。以“设备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既是“调转促”现状的倒逼,也是不少企业的主动选择。宁国市的企业,在全市率先采取“机器换人”,也率先换来产品提档升级,为全市工业转型作出了示范。
(小编整理。敬请关注微信号:dzbyqzx)
投稿箱:
电子变压器、电感器、磁性材料等磁电元件相关的行业、企业新闻稿件需要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QQ:
, 邮箱:
info%ett-cn.com (%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