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全社会紧密联手,协同共进。陕西通过建立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集产业界、科技界、政府部门、第三方专业服务等各方资源,使原来碎片化的研究力量和孤岛式的创新载体联系起来,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产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的机制,解决陕西省机器人产业中高端市场的外资垄断、关键部件的进口依赖和研究力量的相对分散等问题。联盟兼顾机器人产业上下游技术资源,助力企业产业升级,梳理技术储备和需求,释放科技成果潜能。

一、在机器人若干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形成产业基础
陕西省在十二五期间针对机器人的发展态势,面向市场做出了部署。秦川机械发展公司是一家有实力的知名军工企业,他们发挥自身开展齿轮加工方面的优势,同时与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强强联合,投资了3个多亿,先后完成国家863项目“机器人用RV250AII减速器”和04专项“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立起RV减速器生产研发基地。
陕西渭河工模具总厂长期开展了精密谐波减速器的研制和生产工作,是我国定点研制和生产谐波传动减速器、精密齿轮及电子专用工具的大型骨干企业,曾参与制定过谐波减速器的国家标准和军用标准,拥有该行业顶尖技术实力。
西安微电机研究所是陕西省著名的转制科技型企业,行业内具有影响力。永磁交流伺服系统是机器人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它主要解决机器人动力学问题如精度、速度、平稳性等。西微所全数字永磁交流伺服电机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的市场占有量可达70%以上。西微所近年来加大这方面的研发创新力度,已经完全掌握了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的整套设计制造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过行业领域进一步优化组合,能很快形成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研发生产另一翼——永磁交流伺服系统新产业的基础构架。
通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等时期的鼓励培育发展,陕西省在关中地区已形成了一大批与机器人相关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是陕西省今后大力发展该产业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已经萌芽出一批瞄准不同用途从事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型的企业。现具有一定规模的整机生产企业已有:陕西诺贝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西安非凡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陕西九立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西安维特自动化公司、西安益灵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威盛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行业领域内各具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在市场上表现不俗。
二、发展机器人产业是未来陕西省先进制造业的内生需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家产业布局的需要,陕西省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化工、数控机床和医疗资源等方面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这些产业基础为陕西省工业机器人新兴产业的研发与集成以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这也是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具有显著研发生产优势的又一佐证,说明它既可以作为陕西省的主导产业,又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组合,培育成为陕西省的支柱产业。从实际情况来看,机器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应用也必将显著提升和刺激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高速发展。
目前许多生产制造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愈来愈大,甚至到了“非它莫属”的境地。这是刚性和内在需求使然。能否采用机器人生产实际上已经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标志。例如,从陕西省其他制造业的应用情况看,基本说明了这一趋势不可逆转。陕西重汽焊装车间采用的焊接机器人已达到39台,已经向取代人工操作大大跨越了一步;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建立自动化生产线上走在了前列,基本均采用了机器人的生产设计;比亚迪公司耗资数亿元引进了13台ABB喷涂机器人,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宝鸡机床建立了两条机器人汽车轮毂生产线,汉江机床成功研制开发的2MZK7150全自动可转位刀片周边磨床,全部采用机器人操作,不仅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而且解决了过去研发生产基本无法达到的一些难题。陕西中航工业西飞公司所设计整装的中国第一条飞机整体装配脉动式生产线的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陕西省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已经达到全面系统化的阶段。
陕西拥有众多的985、211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资源为机器人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沃土。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在机器人领域面向未来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三维视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西北工业大学开展了特种机器人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工作,无人机所在军用无人机研究与测试条件建设都拥有全国无可匹敌的地位。另外,西安理工大学、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陕西省机械研究院等军口、民口也汇聚了一批从事机器人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科技实力和研发水平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发展条件对于内生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