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专家认为,当前的机器人大多既没有灵敏的感知系统,也没有灵巧的操作系统。按照人类的标准,都是严重的残疾人。
来自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一组数据显示,机器人全球平均密度约0.62%,中国为0.3%。也就是说,全球平均99.38%的工作还是由人来做,机器人的替代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虽然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但在工业领域之外,如养老、医疗等行业,机器人目前还无能为力。
“当前的机器人大多既没有灵敏的感知系统,也没有灵巧的操作系统。按照人类的标准,都是严重的残疾人。”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看来,这些机器人目前尚难以真正“就业”。
然而,在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Baroncelli眼中,全球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崭新的机器人时代。未来三年,将有230万机器人在工厂得到使用。
如果说目前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还不能真正满足制造业的“刚需”,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技术”。曲道奎直言,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机器人技术发展严重滞后。
一个案例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后,日本政府决定部署一批灾害响应机器人,美国军方也派遣机器人参与救援。然而,这些机器人在遭遇门和墙体等阻碍后,根本无法进入建筑内部,人们也不能与这些机器人进行通讯。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类人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JUNHoOh也谈到,在2013年至2015年间举办的美国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局机器人挑战赛中,那些在实验室里表现颇佳的机器人,却在实地比赛时纷纷摔倒,令人失望不已。
事实上,为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战略,希望在机器人技术上有所突破。
美国再工业化和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机器人新战略、欧洲“火花计划”、韩国机器人强国战略、新工业法国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都无一例外地将发展重点瞄向机器人。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支撑设备,将助力中国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指出,近年来尽管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很高,但是质量效益、水平无法跟上产值的脚步,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王天然认为,如何将技术提高,借助机器人技术发展制造业,更好地为智能制造服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曲道奎预测,在未来10~15年,中国仍将是全球机器人产业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与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最关键的是,中国工业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也整体偏弱。”王天然说,特别是以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为支撑的机器人产业,更需要借助科技进步的力量。
尽管中国拥有巨大的机器人市场,但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仅占40%。同时,有国内专家指出,我国的机器人科技产业面临三大风险:产业链低端化、技术空心化和市场边缘化。
“把我们的技术提上去,让我们的产品和产业更好地在中国制造大潮当中发挥作用,这是我国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使命。”王天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