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风电、光电发展质量和效益
风电是当前技术较为成熟、能够规模开发并有明显效益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我国风电发展成就显著,自2009年,连续6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2014年风电投资规模达993亿元,首度超过火电、水电、核电投资,成为电源建设中完成投资最多的一类;2014年底并网风电达到9581万千瓦,同比增长25.6%;2014年风电发电量1563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发电量的3%。我国规划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年均增加2000万千瓦,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风电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限电、电价、资源、运行等方面。一是弃风限电仍然严重。由于配套电网建设滞后,风电送出消纳成为瓶颈,2014年,全国并网风电平均利用小时为1905小时,同比减少120小时;国电集团弃风限电损失超过32亿千瓦时,限电比例约8.9%。二是电价逐步走低。风电保护性的产业政策逐步退出,国家2014年下调陆上Ⅰ、Ⅱ、Ⅲ类资源区风电标杆上网电价2分钱,计划到2020年风电与煤电平价上网,不再享受电价补贴。三是资源竞争日趋激烈。风资源富集、接入条件好、效益水平高的地区项目越来越少。风电项目核准权下放后,地方企业纷纷参与风电投资,增加了资源争取难度。四是运行管理有待加强。
一些风电项目经营不善,长期亏损。一些老小机组效率低,运行维护压力大,赢利不佳。
大力发展风电,提高风能利用水平,一要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推进河北、蒙东、蒙西、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江苏、山东9个大型风电基地建设,重点开发经济发达、接入条件好、消纳能力强、电价水平较高地区的优质风电项目,围绕电力外送基地争取打捆外送风电资源。积极发展分布式风电。
稳妥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加强技术研究和储备。二要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益。优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管控、关口前移,开展深度技术经济评估,加强微观选址和设计优化,精选优质项目开发。注重风机选型,把握技术性、可靠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开展后评价,对风电项目的前期决策、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全过程进行系统、客观总结,尤其突出投资造价、经济效益分析和风机选型正确性、风机设备质量可靠性分析。三要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加强日常维护检修,开展设备缺陷治理,优化功率曲线,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改造老机组,加强技术攻关,延长风机寿命,提升赢利贡献。优化风电场运维管理,实施集中管控,实现检修维护标准化。在“三北地区”,因地制宜开展风电清洁供暖。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不断成熟,电池及组件价格下降,政策力度加大,太阳能发电未来有可能成为我国一种主要的电源模式。截至2014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2805万千瓦,规划2015年新增1780万千瓦左右,2020年达到1亿千瓦左右,发电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一是加强优质项目储备。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在光照条件好、送出条件落实的I、II类资源区,以及“外送电”和“西电东送”输电通道和送出基地,加大项目储备,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稳妥发展。积极建设与生态治理、废弃或污染土地治理或者贫困县扶贫工作相结合的项目,建设与现代农业、养殖业以及智能电网、区域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区相结合的项目。二是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做好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选型,把好设备采购关,确保获得认证且达到国家规定指标。优化工程设计,降低工程造价。三是持续跟踪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发展低成本的太阳能追踪技术,应用光伏光热联合优化运行技术,提升太阳能利用效率和经济性。
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合理布局火电,控制发展规模,解决好低利用小时数问题。如前所述,当前电力出现区域性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挤压企业效益空间,导致“规模不经济”,必须转变火电发展方式。要围绕绿色、低碳、高效,瞄准“高精尖”,避免“摊大饼”,统筹区域发展,严控新项目投资,放缓建设速度,降低综合成本,安全稳定运营,确保火力发电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此外,要从保障电网安全生产和能源供应的战略高度,抓紧出台补偿政策和机制,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改善水电大省火电企业的生存条件。
第二,优化调整水电可持续发展有关政策,解决好移民、生态、电价和外送问题。由于建设及送出条件、生态保护、移民安置等多种原因,水电开发建设的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勉力而为,积极性降低,迫切需要从政策上优化调整。应在国家层面设立高层次协调机构,统筹规划、统一平衡,抓紧跨省区流域项目协调工作,送出省份优化环境,受电端积极消纳,产业链整合优化,利益相关方和全社会共同支持,实现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让水电为我国节能减排作出更多贡献。
第三,综合运用技术、管理、经济、规划等措施,解决好风电限电问题。从资源条件看,未来我国风电发展的重心仍然在“三北”地区,方式主要是建设大型风电基地,打捆外送,全国消纳。为此,应当在技术上着力加强功率预测和智能化调度,在管理上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优化风电场运行,在经济上继续予以电价等支持,在规划上强化统一规划调控作用、控制高限电比例地区项目开发,切实提高风电送出消纳能力和风能利用水平,避免资源浪费,彻底消除限电这一不该出现的“顽疾”,切实提高风电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面对新常态,发电企业要顺应大势,破解难题,持续优化升级,提升发展质量,优化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国能源供给革命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