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之惑
据说马化腾创业初期遇到困难时,李东生曾经拉了他一把,现在小马哥已经成为江湖大佬。没有人担心微信找不到盈利模式,坐拥6亿用户,还愁没钱赚?
李东生也想开了:“只要你把用户抓住,赚钱的机会肯定会有。微信怎么盈利?现在看方法很多,我们和腾讯做的微信电视卖得就不错。”
靠服务赚钱是诱人的未来,可眼下在财务报表上还体现不出来,市场对互联网公司和制造业的评分标准完全不同,TCL还是得靠实打实的产品赚钱。
卖彩电还能赚钱吗?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冲击下,最近两年对彩电企业格外艰难。乐视横空出世后几乎腰斩了彩电价格,彩电企业被迫掀起价格战,到2015年42吋液晶电视价格已经跌破2000元,真是利薄如纸。
2014年彩电业已是哀鸿遍野。财报显示,2014年海信净利润14亿元,同比减少11.6%,长虹净利润5885.78万元,同比下降88.52%,康佳亏损4.7亿元。TCL多媒体虽然以1.9亿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营收额却下滑了15.5%。
但李东生依然认为卖彩电能赚钱,“从产品销售上获取超额利润是不可能了,但获取合理利润还是可以的。”在他看来,改进盈利最主要的手段是改善产品结构、提升单价,用高端产品吸引10%的客户,“过去中国企业主要做大众市场,10%的高端市场都让给外资品牌了,现在需要重新看待市场,高端市场成长速度超出我们想象。”李东生说。
在深圳TCL大厦楼下的TCL体验店,售价12999元的9700被摆在进门处,这款电视有一个好像水泥底座的音箱。2014年TCL和专业音箱品牌哈曼·卡顿合作,在其他人拼命压薄电视时为音箱留出了更多空间。55吋的9700不是TCL最贵的电视,同样采用量子点技术的8800曲面电视65吋售价达到了21999元,是目前TCL最高端的旗舰机型。李东生还计划推出售价5万元以上的家庭影院系统,和全球播组成软硬结合的家庭娱乐方案。
TCL集团总裁、TCL多媒体策略执行委员会主席薄连明说,2015年第一季度TCL彩电单价比2014年同期提高了10%,比2014年底环比提高了13%,“产品结构的改善是主要原因”。财报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TCL多媒体实现营业额82.9亿港元,同比上升5%,盈利4558万港元,同比增长200%,业绩明显改善。李东生给多媒体设定的整改期限是“12到18个月”,最多还有一年时间。
自我修正
TCL多媒体CEO郝义与多媒体主席薄连明风格差异巨大,70后郝义语速极快,思维跳跃,英文流利的他在今年1月的CES上为TCL新品发布站台,小包袱一个接一个,场面热烈。60后薄连明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典型技术男,讲话逻辑严谨。身为华星光电CEO,他是TCL集团最能赚钱的人,却极少接受媒体访问。
2014年10月,TCL集团总裁、华星光电CEO薄连明出任新设立的TCL多媒体策略执行委员会主席,这被外界解读为TCL的自我矫正,从激进的互联网路线回归视听本质。“内容为王,模式为王,还是服务为王?本质还是产品为王,要靠产品和用户连接。TCL的核心竞争力是工业能力,我们对产品细微感觉是多少年积累的基因,别人学不来。我去多媒体之后主要是抓产品,要回归本质。”薄连明说,“传统企业转型发飘,把自己的根基忘了,那是最危险的。”
TCL的根基在哪里?在薄连明看来,华星肯定是其中之一。硬件企业必须对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才能在竞争中不断的压低成本获取利润,这就是华星光电的价值。同时布局面板和整机产业,这意味着TCL多媒体不需要像其它企业一样库存面板,而面板价格的周期性摆动一直是彩电企业盈利最大的不确定点。
面板占到液晶电视成本至少七成已经是公开的秘密,TCL的行业地位不只来自1700万台销量,更是因为拥有中国彩电业唯一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华星光电。如果没有华星光电,TCL的日子未必会比其它彩电厂家好过。
面板产业从来都是巨头的游戏,华星光电三期项目累计投资已达到660亿元,其中TCL持股85%,第二大股东三星持股9.2%。在掌控上游上,三星和TCL眼光完全一致。2014年华星光电产能达到160万片,在中国六大彩电厂商面板采购份额中占到21.4%,超过台湾群创和LG位列第一。
华星光电已经成为TCL集团最大的利润奶牛,2014年42亿元净利润中华星贡献了24亿元。“所有终端都离不开屏幕,面板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我们在面板产业的话语权就是行业话语权。”薄连明告诉《中国企业家》,“随着购买力提升和显示技术进步,未来屏幕可能无处不在。”
尝到甜头的TCL还在不断加码面板。2015年4月,华星光电第二条8.5代线在深圳正式投产,二期项目投资244亿元,产能达到12万片每月,主要切割40吋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目前是全球最大的8.5代面板生产线。同期,华星投资160亿元在武汉建立了第三条生产线,生产用于手机和PAD的小尺寸面板。
薄连明把彩电的竞争力概括为“好看、好听、好用”,首先是视听,智能和互联网排在最后,这符合李东生对智能的定义,“我们是把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嵌入到产品中,首先要把产品做好”。
拥抱互联网和制造业本色并不矛盾,在李东生看来,TCL首先是一家制造企业,仍然要遵循“从效率领先,产品领先到技术领先”的进阶路线。过去十年三星和LG就是这样打倒了竞争对手。
他认为TCL在技术上已有了一定话语权,“华星已经把一家日本主要厂商逼到谈判桌上来跟我们做交叉授权,量子点电视TCL是第一家推的,第二家就是三星。下一步我们要做生态领先,包括上游的芯片和下游应用服务我们都在布局。”
和赚钱的创投业务相比,李东生这些烧钱的投资少有人知。TCL已经投资了从事触控芯片的昆泰科技,2013年TCL又投资了晶晨半导体,目前TCL模块电视采用的芯片就来自晶晨。华星在广州投资了研发OLED的华瑞公司,第一笔投资就是一个亿,“技术储备是要花钱的,现在全球都在研究印刷式OLED,未来的发光器件将采用印刷技术印到屏幕上,这对面板产业将是革命性进步。”薄连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