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珠三角的车间,正在闹“革命”:搬运工、烧焊工、喷涂工等工种,正迅速被“机器人”取代。与此同时,珠三角机器人工业也发展迅速,走在全国前列。
大范围应用工业机器人,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羊城晚报讯记者陈强、彭纪宁报道:“世界工厂”珠三角的车间,正在闹“革命”:搬运工、烧焊工、喷涂工等工种,正迅速被“机器人”取代。与此同时,珠三角机器人工业也发展迅速,走在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相关产业产值已近千亿元。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28日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珠三角传统制造业与智能化、信息化融合,是转型升级的一个大机遇。
在这次“车间革命”中,东莞最积极,将“用机器换工人”视为转型升级重要抓手。今年6月25日,东莞便出台新政加大扶持力度。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机器换人”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整个珠三角,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机器人应用于码垛、搬运、装卸、投料、装配、分拣、焊接、喷釉、研磨、抛光等岗位。深圳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告诉记者,珠三角工业机器人年增速已达30%,有些行业达60%。
今年以来,广州、佛山、中山等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推进“机器人换工人”。珠三角不仅更广泛地使用机器人,还要打造机器人或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已列入珠三角多地未来发展议程。
广州提出到2020年打造两三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形成超千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2013年深圳机器人和自动化产业的产值超过了200亿元,提出要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东莞则力争2016年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到2020年达700亿元;佛山顺德借全国唯一“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的东风,规划明年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让“世界工厂”摆脱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这无疑是意义重大的事情。”陈鸿宇认为,从生产产品到生产装备,这是转型升级的关键点。“让智能化、信息化与珠三角传统制造业融合,是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和机遇。”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机器人过去几年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居全球首位。金模网CEO、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行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广东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2000多家,按照每家企业平均5000万元(部分企业如专注涂装机器人的东莞丰裕电机有限公司营业额超过10亿、致力让工厂一年回本的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营运商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营业额将接近4亿元、安川机器人华南地区总代理深圳市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营业额今年预计突破1亿元)的营业额推算,广东省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珠三角:深圳机器人200亿、广州约150亿、东莞100亿、佛山50亿、中山30亿、惠州20亿、珠海20亿、肇庆15亿、江门15亿,9个城市机器人产业规模600亿以上,粤东:潮州50亿、汕头45亿、揭阳35亿、汕尾25亿、梅州35亿、河源50亿,6个城市240亿元;粤西:湛江10亿、茂名20亿、阳江40亿、云浮50亿,4个城市120亿元;粤北:韶关20亿、清远20亿,2个城市40亿。广东省机器人产业约占全国3000亿的三分之一,在政策扶持和人工成本倒逼推动下,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两年将翻番,至2018年全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7200亿,2025年带来的潜在市场规模达1.8万亿。
在东莞及珠三角其他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机器换人”也成了政府项目,广州、东莞、顺德、中山等政府近期就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所谓‘机器换人’,就是以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代替人工提升制造水平,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是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动力之源。”东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解释机器换人的意义。
除了“用”机器人,珠三角多地还纷纷布局“造”机器人。广州、东莞、珠海已经筹划或启动机器人制造基地,深圳、佛山则把智能装备作为自己的新兴支柱产业。未来几年,珠三角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将达数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