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质量协会日前发布的2013年全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装备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平均值为63.5分(满分100分),被调查企业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52.4%。
质量管理不成熟、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国产化率低,依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杨学桐表示,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质量问题仍是时下的主要问题之一,要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制造企业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现智能化制造,关键在于落实,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正如报告所建议的那样,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还要在推进智能化制造、实施质量经营等方面倍加努力。
管理成熟度不高
据介绍,本次调研是继2009年之后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对装备制造业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七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样本954 家,约占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装备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平均值为63.5分,其中汽车制造业成熟度为67.9分,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金属制品业成熟度最低,为59.1分。同时,实施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被调查企业比例为58.5%,比2009年提升了21.6%。
卓越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一泓认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小型企业管理成熟度偏低。
“市场化成熟度越高、社会关注度越高、顾客要求越高、竞争越激烈的行业,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水平也相对较高。”段一泓表示,如汽车制造业,公平的市场环境、严苛的顾客要求和激励的市场竞争有助于增加企业提升质量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也相对滞后。仅有不到三成的被调查企业将其重视质量的理念和活动传递给顾客、潜在消费者,以提升企业品牌和竞争力。这表明,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还远远不够,仅将质量活动局限在内部,没有将其与品牌和经营活动联系起来。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待提高
调研显示,73.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其设备和装置“能够充分满足产品质量要求”,44.9%的企业认为其设备和装备“能够满足持续提高产品竞争力要求”,而200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63.7%和16.1%。这表明,我国制造企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硬件实力提升较快。
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国产化率较低就是其中之一。47.6%的被调查企业最重要的关键设备来自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即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仅为52.4%;其中汽车制造企业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最低,仅为40.2%。
在段一泓看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而这些关键设备实际上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若这种状况不能改善,我国装备制造业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升级。
提高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离不开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的情况来看,87.9%的被调查企业能够从长期的角度对待关键技术开发,但只有不到四成的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研发出顾客接受的新产品,4.2%的企业能够在技术层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近三年新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为33%,新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为35.5%。
另据调查显示,66.1%的企业设备管理方式是“出现问题时予以处理”,仅有10.1%的企业“能够系统开展全面生产维护”。报告认为,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装备水平较高,但对于设备的管理尚处于事后处理阶段,没有从预防和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开展设备保全活动,设备管理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