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教授”
在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历程中,“孙逢春”是个可以铭刻在里程碑上的名字。
在他的带领下,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究开发团队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制造出我国第
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动车辆国家
工程实验室及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个大亮点:55辆我国自主研发的纯电动大客车行驶上路,为奥运官员、媒体记者和运动员提
供24小时服务。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中心区零排放。
这一切要追溯到2000年6月19日。那一天,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承诺在北京奥运会
和残奥会上使用零排放电动车辆。而把这一承诺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就是由孙逢春带领的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科研团队。
北京奥运“万无一失”的承诺,是保障,是目标,更是责任。为了这份责任,孙逢春的作息时间表里,看不到一个周末和节假日,
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室里,用在了课题研究上。
2003年12月,为了完成科技奥运电动汽车小批量生产任务,孙逢春更是夜以继日。上班时间的忙碌就不用说了,下班后又要赶赴密
云、通州和丰台三家生产厂指挥生产电动客车,不到深夜回不了家,一个月驾车行驶近万公里,提前10天完成863计划和北京市政府交
办的任务。
天道酬勤,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的应用成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科技亮点,兑现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承诺,受到国内外的广
泛赞誉。此后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都采纳了这套纯电动公交运营体系,实现了核心区的零排放。
“中国心脏”
“北京奥运会对于我们来说,绝对不是一场‘汽车秀’,而是一个展现中国标准的机会。”孙逢春说,“我们要告诉全世界,电动
汽车应该这样运行。”
这是一项历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电动汽车工程,面临着技术路线、运营模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孙逢春知道自己肩上的责
任,不仅是电动汽车在奥运会期间的运行,更重要的,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未来。
孙逢春与汽车产业的缘分说来话长。1982年,他考取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工学硕士,毕业留校后,又
于1987年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