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国与欧盟委员会达成协议,中国的光伏企业只需遵守价格底线和规模上限,就可以避免缴纳
欧盟的高额反倾销关税。这一协议将中止近一年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并有望将和平维持到2015年。
据商务部统计,过去的10年间,中国总共遭遇了842起外国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736亿美元;而仅
欧盟在2012年对中国光伏电池板发起的这次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涉案金额就高达204亿美元。7月
29日,外交部长王毅在会见来访的卢森堡副首相阿瑟伯恩时称赞这项协议“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随着总理李克强2013年5月底首访欧洲时的高调斡旋,这场最初鲜为人知的贸易纠纷演变成了举世瞩目的
外交事件。尽管双方随后的贸易攻防不乏火药味,但是最终,谈判还是比“贸易战”更具吸引力。
“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管”
“成员国应该恪守自己的角色,这意味着不要和中国或其他国家进行双边谈判。”
2013年7月29日,在协议达成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欧盟委员会(欧委会)贸易委员卡洛·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不点名地批评了德国总理默克尔。
为了照顾本国业界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位欧洲的“铁娘子”在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一开始就站在了中国一
边。
2013年5月底,李克强在德国访问时,默克尔曾高调表态:德国坚决反对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
关税。在布鲁塞尔同期访问的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正部长级)、副部长钟山也对德古赫特表达了中国政
府的强硬立场——欧盟如果坚持征税,“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管”。
2013年6月11日,南方周末记者在布鲁塞尔见到了略带委屈的欧盟贸易政策发言人约翰·克兰西(John
Clancy)。让他不解的是,美国2012年底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开征近250%的反倾销税时,中国方面也没有如此强
烈的反应。不过,涉案金额70亿的美国双反案显然无法与欧盟的这次调查比拟。
显然,欧委会还不习惯中国政府对欧盟成员国的公关攻势。克兰西向中国的记者们介绍,欧盟成员国的职
责只有促进贸易和双边关系,而制定贸易政策和战略的职责在欧委会。在他看来,在贸易纠纷的问题上,欧委
会才应该是中国打交道的对象。
尽管有18个成员国投了反对票,但欧委会在初步裁定时仍然决定征收关税。克兰西就此向南方周末记者解
释说,“初裁前,成员国的投票是不具法律效力的,因此成员国观点不同的状况并不鲜见。”
不过,成员国的反对也不是毫无用处,在6月4日公布的征税方案中规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欧盟将对中
国的光伏电池板征收11.8%的反倾销税;若两个月内双方达不成和解,才将税率提高至原计划的47.6%。
“这个方案想给中国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和我们谈。”克兰西说。在与中国记者座谈时,每当谈及比
较敏感的背景信息,他都要求记者们停止录音和笔记。让到访的中国记者们有些郁闷的是,对于当时已经开始
的谈判,克兰西只字未提。
电池板换葡萄酒?
负责与欧盟方面进行价格谈判的是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商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谈判
在北京和布鲁塞尔两地进行了三轮,整个过程均在保密的条件下进行。
2013年6月21日,到访北京的德古赫特在记者会上被问及谈判内容,他用直白的回答逗乐全场:“我告诉
你的信息你肯定会报上去,所以我什么都不能说。”
发布会前,记者们已经被告知德古赫特此行的目的是磋商中欧投资协定,而光伏贸易争端不在议程中。不
过,德古赫特在这场记者会上放出了谈判正在北京进行的消息。他向记者们保证,双方已经在原则上达成一致
,只剩敲定技术细节。德古赫特还透露,他本人已经向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态,愿意单独就光伏问题再会
面,推动谈判进程,会谈可能就在当晚进行。
记者们最终也没能知道这场神秘的会谈是否举行了。价格谈判正式开始后,中国政府也将角色低调隐入幕
后。
在释放善意的同时,德古赫特不忘提醒中方:如果希望达成协议,就应该放弃任何与光伏案有联系的行动
。他指的是中国商务部对欧洲进口葡萄酒的双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