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经过中欧双方艰苦的谈判,中国光伏产业代表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
价格承诺。通过此项安排,中欧双方迄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得以避免燃起战火,中国光伏产品
得以继续对欧盟出口,并保持一定市场份额,产业不确定性大大降低。这个结果受到中国行业组织和
政府欢迎。
尽管如此,价格承诺归根结底仍然是对自由贸易和市场定价机制的严重干扰,这场争端及其解决
固然可以成为欧盟贸易委员会及其主管借以自夸的“政绩”,却无助于解决欧盟光伏产业的病根。在
整个初级产品行情下行环境下,价格承诺也有可能给未来欧盟光伏市场上的中国产品制造较大麻烦。
欧盟产业的困境有目共睹。就在7月初,曾经是欧洲最大太阳能集团的德国Conergy申请破产。
2007年该公司市值超过22亿欧元,如今只有5700万欧元。至于领头挑起对华光伏双反的德国太阳能世
界公司,也是亏损得一塌糊涂。那么,限制中国光伏产品是否有助于其脱困?答案是否定的。
欧盟光伏产业病根何在?在于低效率和高成本。其高成本很大一部分源于企业高管和员工的天价
薪酬;许多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似乎不是生产效率和质量,而是游说政府部门攫取巨额补贴以及
实施贸易保护的政治能量。要治疗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产业,最有效的药品是通过外部竞争施加压力
。
不仅如此,全球光伏产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海外同行,而是传统化石能源。光伏产业主要是在
新世纪以来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价格持续大幅度暴涨的背景下,才得以实现高速增长;由于太阳能
发电在供应电力稳定性等方面与常规的火力发电站相比处于劣势,如果不能迅速降低成本,在初级产
品行情下行的大环境中,这个产业将堕入深渊。人为维持欧盟市场光伏产品高定价,结果只能使欧盟
这个市场趋向萎缩,甚至是急剧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