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光伏“双反”来势汹汹,业内光伏设备企业风声鹤唳;曾经的光伏巨头无锡尚德轰然破产,一些人惊呼光伏寒冬再次来
临。
当前的光伏行业,最热门的事情莫过于这两件。行业内的人在思考,行业外的人在关注。许多人惊呼:“我国光伏行业到底
怎么了 ? ”
作为光伏行业的业界领袖之一,中海阳能源集团董事长薛黎明就当前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
直言,目前出现问题的只是光伏产业的一个环节——设备制造领域产能严重过剩、又面临出口受阻,而我国光伏产业国内需
求整体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
要认清欧盟光伏“双反”的本源
记者:因为欧盟要对我国光伏产品实行惩罚性关税问题进行投票表决,这几天光伏“双反”又成为行业内外广泛关注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为什么欧盟会从前几年热烈欢迎中国的光伏产品,发展到今天这一地步?
薛黎明:认识问题,一定要看清楚它的本源。如果不抓住问题的本质,而执着于表面现象,就会迷失方向。欧盟对中国光伏
产品实施“双反”的本源是什么 ? 至少有两点原因,第一,前些年欧盟整体经济形势不错,出于节能减排等方面考虑,大
力发展光伏产业,对光伏设备的需求量非常大,这给了中国光伏设备企业广阔的市场空间,直接带动了国内一大批企业成长
起来,但这几年欧盟经济形势急速衰退,无力支撑一个庞大而“昂贵”的光伏产业发展,发展速度减慢,对光伏产品的需求
增长大大减弱,这是欧盟光伏产业发展的大形势;
第二,在前几年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刺激下,从2008年开始,欧盟区域内也催生了一批本地光伏设备企业,并进行了产能扩
张,在之前光伏产业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这些企业的产能也许不能满足欧盟区域内的需求,需要进口中国的产品来填补,
但到了光伏产业发展缓慢期,本地企业就基本能够满足欧盟区域内的需求,到2012年,欧洲许多国家产能相对饱和,实现了
产需平衡,这时自然就失去了进口中国设备的动力。
但中国的光伏产品相比欧盟企业生产的更便宜,本地又有这么多的产能,怎么办 ? 从保护本区域光伏设备企业出发,欧盟
自然就会想到要实施贸易保护,限制中国光伏设备的进入。这就是欧盟光伏“双反”的本质所在,也清楚地问答了为什么欧
盟会从前几年热烈欢迎中国的光伏产品,发展到今天拒绝中国光伏产品的局面。
国内光伏市场完全打开
记者:与欧盟光伏“双反”有一定关联度的是尚德的破产,许多人因此唱衰中国的光伏产业,认为出现大问题了,对此您怎
么看?
薛黎明:施正荣博士把尚德带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自己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应该说,他为中国的光伏事业发展作出了很
大的贡献。尚德之所以走到了今天,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因此唱衰中国的光伏产业,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受“双反”影响的这些企业,包括英利、天合光能,以及破产的尚德,只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环
节,即设备制造环节,不代表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那么整个中国光伏产业是什么样的 ? 应该说,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在包括金太阳工程以及国家其他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从
2011年开始,光伏装机规模每年几乎是以100%的速度在增长,仅2012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就达到约400万千瓦,占世界光伏总
装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今年的发展速度依然非常喜人,可以说,国内的光伏市场完全打开了,我国的光伏产业国内需求正
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优胜劣汰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国内光伏市场虽然已经完全打开,是不是还不足以消化当前的光伏设备产能?或者说当前的光伏设备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了?
薛黎明:是的,在前几年出口市场的刺激下,大量与光伏不相干的企业一拥而上,纷纷进入这个行业,一些原有的企业则不
断扩大产能,致使现在的光伏设备产能严重过剩。到去年,我国的多晶硅片产能已经接近50吉瓦,也就是5000万千瓦,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