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中国机器人特别是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依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产业,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
的4.5%。
据了解,1986年,“863计划”制定了工业机器人发展计划,一汽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相继进行了
工业机器人探索。“十一五”期间,机器人模块化、体积、结构、设计、功能部件等基础技术领域,逐渐取得了突破。
然而,家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装备集中了新兴传感器、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国内从事机器人制造的企
业多达60多家,水平却是良莠不齐,特别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引发了业内专家的担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
副司长王卫明指出,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
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整机面临空壳化。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仿真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对机械和电气结构的改进上,人工
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传感、通讯等方面的专利申请较少。并且,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专利申
请量少。而国外的申请人则以大公司居多。因此,我国不少机器人技术缺乏与市场的对接,实用性较差。
长期从事高新智能设备销售的湖南科凡达公司总裁曾海军认为,相比工业机器人而言,高度智能化的家用机器人对技术要求
更高。他呼吁,国内企业应扎扎实实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拥有了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
在曾海军看来,目前工业机器人仍是整个产业的主体,“但未来,包括家用清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在内的家
用机器人将逐步普及,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移动电话。”
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家用智能机器人的产业规模尚未形成,缺乏大型支柱企业,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机器人行业属于多学科的综合领域,技术门槛较高,企业需要投入较大财力、物力培养或吸引人才,但市场培育却不成熟
,因此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曾海军分析说。“小企业进来做不了,大企业进来吃不饱,形成恶性循环。别说形成完整产
业链了,就是骨干企业培养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多位专家向笔者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之所以始终未能驶入快车道,缺乏对整个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的指导性政策是重要因素。
上述人士称,中国机器人多年来没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赖以生存发展的产学研机制也较为松散。这导致既没有以企业为主
体,让机器人技术以产业为导向发展,也缺乏一套技术市场化的进程,从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