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想一下,这些在“家电下乡”中获利的企业均是既有品牌优势又有价格优势,同时还具有渠道基础的企业。一向专注于一二级市场,产品定位于高端的众多外资企业显然在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稍显落寞。《电器》记者注意到,在最初“家电下乡”试点时期,外资企业几乎都没有参与,直到后来才陆续加入,并且申报的型号数量很少。此外,从各年的销售数据来看,这些外资企业在三四级市场的“家电下乡”中有些“水土不服”。
也有一些中型企业在“家电下乡”中脱颖而出,索伊和尊贵就曾被业内称为在“家电下乡”中杀出的“黑马”。“‘家电下乡’让索伊2009年和2010年冰箱销量实现翻番增长,即使2011年和2012年,也有10%~20%的同比增长。” 索伊电器常务副总经理刘勇认为,家电下乡政策真正给索伊带来了实惠。据他介绍,索伊借助这一政策全面拓展了在全国各乡镇的网点。“现在全国主要乡镇我们都建有1~2个销售和服务网点。网点数量从原先的四五千个增加为接近3万个。
章曙也对《电器》记者透露,2010年,华日家电下乡产品销量占其内销量的70%。五年时间,华日三四级市场网点数量增长30%。
除了这些企业,《电器》记者还从一位业内人士的讲述中得知,一些特别小型的企业也在这一政策中获利不少,“有些原先仅生产零配件的小企业特意为‘家电下乡’上一条装配线,也有些小品牌找别人代工生产家电下乡产品,这些企业的产品成本较低,质量较差”。
甘永和表示,低饱有量的市场一旦爆发,相伴地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透支现象,这对于实力小但布点过多的企业会造成一定的打击。因为网点的维护只有大企业才能维持,开店吞货的速度必然要大于零售速度,当市场容量增长不大或变小,这些企业的产品会形成积压,那么销售网络再吞货的速度会明显降低,一些网点也会放弃和它们合作。
行业发展的利与弊?
除了对各类企业,家电下乡政策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电器》记者同多家企业的有关人士谈论这一话题时,多数人表示,这一政策是把“双刃剑”,对于中国三四级家电市场的发展具有多重影响。
顾益新对这一政策的正面效应总结得十分到位和精辟,他指出,家电下乡政策的开始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对于行业来说,它像一场“及时雨”,有效弥补了外销市场的缺失。对于企业来说,这一政策让它们看到了市场新增长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章荣中也表示,家电下乡政策给了更多企业深耕三四级市场的决心和动力。
针对“家电下乡”带给三四级市场渠道建设的影响,两年时间走访了很多三四级市场渠道的格兰仕新闻发言人陆骥烈有话要说:“家电下乡政策拉开了中国三四级市场渠道全商业形态竞争的序幕。”他进一步解释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家电下乡’之前,三四级市场渠道商业形态相对单一,而现在你去三四级市场渠道转一转,就会发现连锁店、地标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再加上企业的专卖店,这一市场的渠道商业形态丰富了许多。” 他还特意给记者讲解了什么是地标店,即那些以县镇级市场为基础,由当地社会资本筹建起来的家电综合性商店,这些门店由于乡土文化和当地人脉,获得很大一部分农村消费者的认可。
家电下乡政策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加强了三四级市场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随着一些大品牌深入农村市场,农村消费者开始具有品牌概念。西门子家用电器(中国)副总裁王伟庆告诉记者:“家电下乡政策对三四级市场高端品牌宣传起到重要作用,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三四级家电市场也存在许多高端消费者,并且这些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在不断提高。即使政策结束,三四级市场高端消费需求也不会减少,反之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部分需求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不过,行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策。行业政策本来就是阶段性的,有开始就结束。”陆骥烈的这句话十分中肯。并且,政策大多都具有两面性,有利的对应面一定是弊端。
章荣中诚恳地告诉《电器》记者,现在整体冰洗市场都处于中低速发展阶段,部分原因是需求透支的后遗症。“三四级市场冰洗产品每百户拥有量已经从家电下乡之前的30余台提高到60余台,普及速度非常之快。”
除此之外,让企业最头疼地还有大量小型企业的加入,让“家电下乡”变得“闹哄哄”。某冰箱企业有关负责人对《电器》记者抱怨:“冰洗家电下乡招投标企业数量最多时超过100家,其中,不乏有小企业虚报产品价格,原本销售网络不健全的它们用超高水分的价格去诱惑我们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销售商。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申报价格和做市场的企业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撬走了我们很多终端经销商,对我们造成很大冲击。从2010年开始,我们三四级市场的销量下滑很明显。”
“本来应该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小企业却因为‘家电下乡’存活了下来。” 某生产冰洗产品的企业人士无奈地说,“这也让冰洗行业本来可能到来的洗牌情况暂缓了许久,政策门槛过低,阻碍了整个产业自然的优胜劣汰,有一定弊端。同时,很多小厂加入,导致三四级市场产品质量和标准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