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PC行业的两个大佬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但东西贵。英特尔一颗CPU平均单价七八十美金,或者一百美金,微软一套软件授权收你几十美金。不过收完钱,其实他们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专利风险的覆盖,如果有人找你打官司,他们就先给你扛了。
但今天你会发现,在手机行业没有人负责这些事情,只有系统厂商自己做这样的事情。系统厂商要负责行业标准化的认知、兼容性的认知以及所有专利风险的覆盖、所有软件的bug,而且所有人解了bug都不再共享。
所以,系统厂商在手机行业里面发挥的作用和用途要比PC行业大。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手机里面的创新空间可能会大一些,因为你责无旁贷,必须得做这样的事情。
设计高端产品
联想不排除未来使用一个高端手机品牌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现在的大思路还是希望在Lenovo框架之内。其实这不局限我们的思考。我负责PC业务的时候,也鼓励大家必须做好的产品,而且做高端产品。之前大家之所以没做到那个程度,可能还是有点偏中国式的思维——就是中国仿制品的思维。
为什么买你中国货,就是因为你便宜。要便宜,我就怎么对得起便宜。销售这么说,你就这么想,供应链就这么做,所以做成了一条“老鼠的儿子只会打洞”的循环,因为教育就是这样的。
但是从总体来讲,随着联想越来越自信,整个品牌在国内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强,我们整个团队也正在朝这个方面努力。其实,早期的成功因素告诉我们,也不是不可以,只要我们慢慢去做。所以,至于是不是继续用Lenovo品牌,我们都会坚持做高端产品。
现在我们为什么说规模很重要?规模就是让我们这帮人能吃上饭。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大家没有温饱问题的时候,我们再看看小康是什么。
我们做高端产品也是这样,早期为什么顾不上?是因为这个团队要吃饭,要有一定的规模。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规模,在中高端产品上的发力,我觉得是不容怀疑的,只是说方式、方法还没特别清晰。
我在PC行业也做了十多年,我自己觉得在设计,在产品追求的更高层面上,有一个过程。我们身上的责任感一点都不弱,只是随着业务刚铺开,有一个顺序的问题,也有一个步骤的问题。
进军全球市场
联想手机业务在全球铺开做,压力主要在专利方面。华为和中兴做海外市场比我们有利,是他们现在有一定的专利积累,在交叉授权的时候会比我们好,但也不能说不交专利费。我们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专利谈判,一旦完成,我们就会大举铺开。今天我们在新兴市场已经铺开了。
倒不是说联想不愿意面临专利问题,而是因为电信行业专利分散是有目共睹的。你也不知道哪家厂商会突然找你说,我要收2块钱。你主动谈,又有好几千家厂商,也不知道找谁谈。这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当然,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化,我们发现以前在PC行业积累的7000多个核心专利里面,有5000多个是发明专利,这涉及到无线通信、存储、智能动态管理、能耗管理等,而这些专利恰恰是智能手机在大量使用。
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是,认真地评估在PC行业里面积累的专利。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也不至于那么悲观,不至于无从下手。这事得一步一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