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领域,联想用了两年时间从仅占国内1%市场份额,到目前15%左右的市场份额。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销量已超越苹果,成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智能手机生产商。联想集团副总裁邵韬日前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揭秘联想手机业务如何快速崛起。同时,他还对智能手机市场的独特之处、联想进军全球市场等话题发表了看法。
快速增长
我们刚开始做产品的时候,第一款乐Phone,那时候确实是内部资源有限,只做了一款产品。那款产品也是倾尽心血做得。我们自己评价说,业绩不能满意,单款产品只卖了不到100万台,和我们最初的理想相比,差距很大。
从去年开始,我们加大了研发和团队的投入。在智能机取代功能机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千元智能机的方式取得了一定规模。这也是我们主要增长的一些动力。为什么去年联想智能手机的业绩上升速度很快?我觉得有两个因素。
一是,我们在渠道和通路的管理上。联想从做PC业务起家,一开始就采取渠道策略,我们对如何跟合作伙伴打交道,如何管理通路,如何迅速地建立好通路方面很有经验。
第二,运营商市场。我们一直是中国移动TD手机市场上第一位,市场份额是23%,而且大部分都是智能手机。中国联通方面,随着联想第一款千元智能手机A60跟着联通一起推广,双方都尝到了甜头。那款产品给联通带来了超过200万合约用户,联想在联通方面也排在第一位。中国电信方面,我们有详细的计划,这一块正在快速追上。
从今天来看,运营商市场对整个市场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开放市场依然有很大空间,大概是一半一半的比例。这一点帮了联想一个很大的忙,我觉得我们是两条腿在走路。
手机业务盈亏平衡
手机业务的盈亏平衡,不是单个产品盈亏平衡的概念,单个产品都是盈利的,否则就是变成做慈善了。但是对企业来说,更关键的是你持续投资未来的时候。因为这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就是当期你看我投的这些钱和我的收入比,是不挣钱,但并不表示我当期不健康地经营。
今年我们有几个新的手机研发中心成立,还有武汉产业基地的建设,使得整个的投资看起来偏大,用收益一减,相对来说就不盈利了。不过,从未来来看,情况会越来越好,从2012年来看,我们应该能够达成既定目标。
在实现盈利的过程中,规模一定是有用的,因为规模在摊销大的投入。第一,从智能手机行业的研发来看,我觉得规模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二,这也涉及到联想在中高端的产品,当市场机会越来越多时,盈利机会也会好转。
不做手机期货
联想总体上没有采取期货模式。用期货模式可以相对较好地规避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风险。联想以前做PC的时候,供应链一直是核心能力,这一块盯得很紧。
从零配件下单到手机出货,联想至少比行业平均周期短一个月以上。从这一点上讲,我觉得联想是有优势的,但是要和零库存的模式相比,还是没法比。毕竟我们这个还是有风险,只不过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还是正常的商业模式,而不是一个期货模式。在标准化程度上讲,现在手机行业面临的问题是,每一款手机由于设计不同,都会导致屏幕玻璃的厚度和宽窄不同。这使得你从头到尾都在定制。唯一能做的是,当你规模大了以后,你在同档次的几个产品中,可以考虑这里面的通用性。
做PC的时候,芯片排得比较靠前,是最贵的部件之一。但是做手机以后,主要成本是屏幕。从联想来说,这些成本的因素对我们影响大一些,毕竟都是微利的。但是对三星或者苹果这样的厂商,几乎没关系。
苹果iPad的成本几乎是iPhone的两倍以上,但是价钱便宜很多。一寸玻璃就意味着一寸钱。玻璃要想做5个毫米厚是容易的,但要把它做到0.5毫米,是靠化学蚀刻变薄的。打磨薄,切割完以后,边缘不稳定的地方,还得二次强化,这就更贵了。整个手机行业里面,苹果他们的毛利率受成本影响小一些,但我们这种厂商受影响比较大。
手机行业特别之处
手机行业,我觉得还是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这个行业中两个最典型的老大(ARM和Andriod),我形容他们为丐帮的洪七公式的人物。他不出现,平时也看不着他,也不出来主持帮规。
ARM就把芯片架构授权一下,每颗芯片收你1毛多美金,这就是它的赚钱模式。我设计完了,你们拿出去试,试了行就用。Andriod甚至是一个免费模式,用户一搜索就有钱,每次挣几美分。搜索完了,一年单款产品大概能产生10到20美金搜索的收入,我就挣那个钱,不收操作系统的钱。
所以,行业两个最大源头厂商没有完全站出来说,我来主持规矩,我来制订行业标准。他们不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说他们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付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