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机会窗口期,有可能百年一遇。这是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昨天在“新能源汽车科技发展情况新闻通气会”表达的观点。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科技计划投入不菲。“十五”“十一五”先后投入科技经费近20亿元开展863计划等科技专项,由此带动企业和地方投入超过60亿元。“十二五”期间相关计划预算数字达到13.57亿元,这还不包括去年9月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40亿元。
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欧阳明高评价,“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水平和国际基本相当”。据全球知名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数据,我国在2005至2012年期间申请的清洁汽车专利数与德国、韩国持平,均占全球专利数的8%,并列全球第三。这一榜单的前两名分别为日本和美国。对于我国专利数量多以外观设计为主、“以量取胜”含金量不高的疑问,欧阳明高表示,“发明专利的比例达到63%。”
高额研发投入带来的当然不只是专利,被寄予厚望的巨大市场空间也初现端倪。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推动的“十城千辆”项目(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启动近3年时间后现场核查验收,统计25个试点城市的节能和系能源汽车数字为2.74万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2.3万辆,私人领域0.44万辆。
相比美国私人保有和混合动力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特点,我国以示范应用和纯电动为主。商业化模式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面临的挑战之一。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以比亚迪公司为例,经统计,该公司运营的400台e6纯电动出租车累计行驶里程达到3200万公里,单车最高累计行驶里程超过25万公里,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他认为,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已经经过“相当长里程的实际考验”。
然而,电动汽车电池时间不够支持长途、充配电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不时见诸报端。对于为何不等技术成熟再产业化的质疑,赵玉海认为,电动车的换代是后发国家的机会窗口期。他感慨,燃油车的技术就主要掌握在国外汽车巨头公司手中,本土车企举步艰难,“可以说没有赶上燃油车的步伐”。但是,如同通信技术抓住了技术升级换代的窗口期获得今天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甚至赶超的局面一样,中国汽车发展也有望借由电动汽车获得机会窗口期,“这样的机会可能一百年才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