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市场对节能惠民政策缘何不温不火
如果说,2012年空调市场是一潭死水的话,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一轮节能惠民政策,就是力图投下去激起浪花的石头。但是,截止11月底实施政策已经5个多月,市场的总体反应却是相对平静,没有出现预期中火爆的市场局面。
节能惠民工程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在空调市场没有掀起市场热潮,可以说是出乎主管部门和业内的意料。此前很多人对此进行过解读,归纳起来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政策推出突然,产品的准备不足;其次,厂商在政策补贴资金到位上有顾虑;第三,政策实施手续复杂,操作难度比较大;第四,前期实施过多种政策刺激,市场有了政策衰减效应。而且有些问题在行业龙头企业反映特别强烈。
其实,上述很多原因是暂时的,或者不是根本性的。政策推出突然,在前一两个月可以这样讲,但时间过了近半年了,再讲准备不足就不合时宜了;补贴资金到位的顾虑,在政策实施两个月后,主管部门就把原来“按月申报,年度结算”改为“按月申报,次月领取预拨补贴资金”,补贴资金到位已不成问题;政策实施手续复杂,主管部门针对情况已经大大简化了补贴申领手续;确实存在多种刺激消费政策下的效果衰减效应,但有补贴总比没补贴要好吧。
那么到底还有什么深层次的问题呢?经过走访企业和业内调查发现,政策的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有冲突的地方。众所周知,空调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规模制胜的行业,现存的基本上都是规模企业。
规模企业在产品生产流程上,都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不可能像小企业那样有随意性或灵活性。譬如,像格力、美的这样的企业,每年的产销都在3000万台左右,他们的原材料、配件都是要在半年前进行采购,否则生产就很难正常运转。本次节能惠民政策出台突然,对小企业来说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很容易,但对规模化企业来说就比较难。5月份之前采购的配件与原材料,还都是按照非节能产品标准配置的,起码可以使用到年底。要大批量转投到节能产品上,不仅需要对原来的排产计划进行调整,还必须消化库存的非节能产品零配件,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关键点还不在这里,而是企业考虑到政策宣布暂定一年,到2012年5月底将结束,企业的产品策略这次调整了,过不了多久该又面临一次选择?对于小企业来说,船小好掉头,三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产品线的调整。对于规模化企业来说,产品线的调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频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于规模化企业来说,不仅是折腾不起,还会在市场布局调整上慢于中小企业。因此,会造成企业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因此,规模化企业在这次落实节能惠民政策时,显得比较消极,等待和观望的情绪非常浓厚。如果能够明确节能惠民政策实施至少两年或更长时间,龙头企业才会乐意调整产品策略,积极引领行业进行“节能惠民”产品大力推广。
第四,市场格局有没有突变的因素
近几年来,空调行业业已经形成稳定格局。即:一线品牌领跑,二线品牌紧随,三线品牌拾遗补缺。那么,这种稳定的行业格局会这么一直稳下去?还是会在某种外界或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变局?
空调行业能够出现近几年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一方面是空调行业经过多年的竞争,已经过了大规模洗牌阶段,不适应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相对稳定的发展是近期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另一方面主流企业的产业链布局已经完成。不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主流企业,不仅都掌握了研发、制造、流通的核心,在产业链上布局已经十分完备。
在现在稳定的行业格局中,龙头企业自然不用说,肯定会希望稳定既有的格局,不愿看到行业动荡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因此,这几年很少看到龙头企业有过激市场动作,以维持既得利益;二线跟随品牌不甘于所处的现状,总希望通过市场激变来改变现状。但受制于各自的实力与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很难实现突变。因此,一直在窥视寻找恰当的市场机会,实现长跑途中的弯道超越;拾遗补缺的品牌时时如履薄冰,想通过变革来改变自己的市场地位,但又担心变革最终冲击到的是已经弱不禁风的自己。因此,这些品牌只能是蛰伏在市场底层,通过拾遗补缺获得生存。
问题在于,行业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旦形成就不会再变。而且越是科技含量越高的行业,行业格局变化的机率与频率就会高。空调行业在洗牌期,也遭遇过龙头易主境遇,只不过物理属性的空调产品稳定性,使得行业稳定期要比消费电子长。
那么在今天空调行业格局能够稳定多久呢?我们不敢说空调行业的格局,会在2013年或者之后一定会有变化,但是引起变局的一些因素也不可轻视。忽视这些因素,滋生过分的傲慢心态,盛极而衰则是难以避免的结局。
以龙头企业来说,他们是目前行业格局的既得利益者。企业一旦成为稳定受益者,就容易失去创新与变革的动力,容易拒绝改变自己放弃现有的模式以拥抱下一代产品与服务。换句话说,企业做强做大就容易滋生大企业病,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那种在发展时期推动企业成长的优良作风逐渐隐退,而让位于风光、荣华的表面功夫。但是,危机就是在注重表面繁荣之中悄然孕育,并最终成为摧毁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