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车用电池厂商来说,2012年是苦难的一年。尤其是美国的电池厂商,受到了巨大打击。2012年10月,美国A123 Systems公司申请适用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条的事件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
当时,虽然江森自控公司(JCI)公布了准备收购A123的汽车业务的计划,但在12月份的竞标中,中国的万向集团在美子公司万向美国以2.566亿美元竞拍到了A123除国防业务以外的业务。竞拍中,虽然JCI和NEC联合竞价,但仍不及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不过,2012年12月17日,JCI发表了因安全保障上的问题等反对把A123的业务出售给中国企业的声明,目前此次收购的前景依然不明。
陷入困境的美国厂商不只A123 Systems,与之同为美国新兴电池企业的Ener1公司也于2012年2月申请破产,虽然该公司在2012年3月作为不公开发行股票的风险公司东山再起,但依靠的仍是2011年与其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的万向集团。
A123 Systems和Ener1申请破产的背景是纯电动汽车(EV)的销售比预期要惨淡。这两家公司都在2009年奥巴马总统的经济刺激政策“ARRA: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的“Buy American”(购买美国货)政策下获得大量资金建立了生产基地,但基本没有接到美国大型汽车厂商的订单,期望大大落空。实际上,2011年美国市场上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的销量分别为约1万辆和约8000辆。
A123 Systems公司方面,因克莱斯勒大大推迟了投放纯电动汽车的计划,现在采用其电池的车型仅有风险企业菲斯克汽车的PHEV“Karma”及宝马的HEV“ActiveHybrid 5”和“ActiveHybrid 3”,产量很少。Ener1的电池也没有美国汽车厂商采用,并且其在挪威的生产EV的子公司Think Global于2011年6月倒闭,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电池厂商也陷入困境
EV低迷也给日本大型车用电池厂商带来了巨大影响。比如,日产雷诺集团计划到2016年累计销售150万辆EV,但日产汽车的“LEAF”(聆风)截止2012年11月底仅销售了4.6万辆。而供应电池的日产与NEC的合资公司Automotive Energy Supply(AESC)现在拥有每年可供9万辆EV和1万辆混合动力车(HEV)使用的生产体制。
另外,日产在英国和美国建立了电池生产基地,并建成了两个基地每年最多可供26万辆(英国6万辆、美国20万辆)EV使用的电池的量产体制。电池产能迅速提高,但实际的EV需求还很少,这影响到了向AESC和该公司供应电极的NEC Energy Devices的工厂开工率。
另一方面,向三菱汽车供应电池的GS汤浅也在为EV电池业务头疼。该公司在2012年度内将大型锂离子充电电池的产能扩大到了年产1090MWh(可供约6万辆EV),加上准备2013年春季开工的栗东工厂(二期),计划今后最多将把产能扩大到年产2290MWh,但面向EV的销售并未扩大,亏损额不断扩大,该公司将不得不改变计划。
处于这样状况的NEC和GS汤浅于2012年6月达成了基本协议,将由NEC向GS汤浅供应EV用大型锂离子充电电池的电极。GS汤浅表示,通过从NEC采购电极,不仅能够减少面向电极制造的投资,还能根据需求灵活采购电极。
韩国电池厂商的情况也一样。2012年9月,博世和三星SDI宣布解除合资关系。双方于2008年成立了SB LiMotive公司,但订单情况不佳。除三星SDI外,凭借车用电池展开攻势的LG化学也在美国建立了生产基地,但订单少,基本未开工。该公司表示,EV销售低迷还影响到了与雷诺在法国建立生产基地的计划。
轻型汽车也将配备锂离子充电电池
尽管如此,但今后PHEV和HEV肯定会逐渐增加。2012年,新型电动汽车问世,配备了车用电池。PHEV方面,2012年1月,丰田推出了“普锐斯PHV”,采用了松下(原三洋电机)制造的20.5Ah电池。该电池还将配备在2012年秋季~2013年初在世界各地陆续上市的福特的PHEV“C-MAX Energi”和“Fusion Energi”上。
松下面向HEV准备了5Ah的电池,已于2011年被奥迪“Q5 Hybrid”采用,此外还供给了2012年秋季上市的大众的“Jetta Hybrid”和福特的“Fusion Hybrid”。此外,从2012年6月开始交车的特斯拉汽车的新款EV“Model S”采用了松下的圆筒型单元“18650”,松下将借此提高因民用产品市场价格较低而生产低迷的18650生产线的开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