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决定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继煤炭、石油、天然气后的第四大能源。“国外纷纷将生物能源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大对纤维素乙醇等先进生物燃料的投入,技术进展迅速。而中国至今对生物能源的认识尚不清楚,重视不够。如此下去,在这场全球科技攻关中中国肯定是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曾发出这样的呼吁。
发展生物能已成全球共识
生物质能是将树木、农作物秸秆、林业加工残余物和各类有机垃圾等生物质所蕴藏的能量,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的可再生能源。燃料乙醇、沼气、固体成型燃料、生物柴油等就是生物质能产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地球所蕴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日渐匮乏。在巨大的能源压力下,发展取之不尽、清洁无污染的生物能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发展生物质能不仅成为开启新能源时代的一把“钥匙”,也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抢占“绿色经济”制高点的一件“利器”。
“在目前许多国家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研发计划中,生物质能利用占有相当的比重。”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蒋建新说,国外生物质能技术和装置已达到商业化应用程度,实现了规模化产业经营。
据统计,美国、瑞典和奥地利三国的生物质转化高品位能源利用分别占各自国家一次能源消耗量的4%、16%和10%。2007年,美国以玉米等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65亿加仑,巴西乙醇燃料占全国汽车燃料消费量的50%以上。
固体成型燃料是利用树枝、秸秆和锯末等原料,通过粉碎、压缩等成型的燃料颗粒。这种燃料能源目前已经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冬季采暖最主要的燃料,“2006年,欧洲固体成型燃料用于供热的总量为0.75亿吨,占欧洲生物能总量的58%。”吉林辉南宏日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洪浩说。
多项生物质能技术获突破
10月11日,宏日新能源公司蛟河工厂在吉林省蛟河市落成开工,这是该公司开设的第三家固体成型燃料生产工厂。
洪浩说,2006年到2008年,公司研发了适应我国生物原料的通用成型核心技术,形成3项发明专利,可以50至100公里为收集半径,建成规模为年产1.5万吨的标准化颗粒燃料生产线。通过培育产业链,公司已经成长为融资源收集、固体成型燃料生产、锅炉设计与配套、供热服务于一体的固体成型燃料企业。
宏日新能源公司用固体成型燃料锅炉,已实现向吉林省长春市吉隆坡大酒店供热。据统计,与过去使用燃油相比,酒店每年可节约费用200余万元,减排二氧化碳3000多吨。2010年,宏日新能源将实现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在我国北方率先形成成型燃料在分布式能源需求市场的规模效益和服务模式。
“我国生物能资源品种非常丰富,林业生物能资源可利用量为4.7亿吨,约折合3.1亿吨标准煤;农业资源可利用量为4.8亿吨,约折合2.4亿吨标准煤。”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岩说。
除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和应用取得技术突破外,我国目前在利用玉米芯或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生产丁醇、利用生物质气化合成液体燃料等多项生物能技术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中国生物质能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全国农村沼气累计发展到2200万户,年产沼气约90亿立方米。到2008年底,农村地区已累计推广省煤节能灶1.89亿户,普及率超过70%。此外,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
2007年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生物质发展目标: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我国人均占有可开采石油资源贫乏,大约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石油进口依存度高,形势十分严峻。”蒋建新说,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中国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在众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能源规模化开发无疑是一项现实可行的选择。
虽然我国生物质能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有的项目开始逐步进入产业转化阶段,但仍面临政策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等问题。
推动生物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市场。为创造和扩大市场需求,欧美等国家除出台税收优惠、制定市场准入政策等扶持生产企业外,主要重心放在通过补贴刺激市场、扩大需求上。在德国,使用生物固体燃料燃烧器取代燃油锅炉,可获政府50%的改造补贴和30%的燃料费用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