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浩的担忧源于国内家电企业较为单一的竞争模式。长期以来,依靠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成了中国家电品牌主要的竞争手段,而每一次的价格战都会引发中国家电行业的地震。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重大的价格战役,它们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家电行业的生态,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价格战”。
四川长虹:“价格屠夫”的救赎之路
早在1989年,为了打破特别消费税征收带来的彩电行业销售僵局,倪润峰带领着四川长虹率先作出了彩电降价300元的决定,大大刺激了彩电消费,从而帮助长虹度过了困境。
1996年,面对行业分化严重、国外品牌大举入侵的局面,时为国产彩电龙头的长虹再次祭出了价格战的大旗,全面降价幅度达18%,首次启动了中国家电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战”。
此后,价格战成了长虹主要的竞争手段,而倪润峰也被灌上了“价格屠夫”的称号。
格兰仕:价格战奠定微波炉霸主地位
1996年,就在彩电行业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时,另一场著名战役在微波炉这一细分领域打了起来,而微波炉的这场战役,对细分行业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家电行业。
在价格战打响以前,顺德的格兰仕和合资品牌惠而浦—蚬华各占约25%的市场份额。1996年8月,微波炉价格战正式打响,格兰仕全线产品平均降价20%,一些主要产品甚至降价40%。
经过此次战役,同年年底,格兰仕的市场份额迅速从25%提高到34.5%。此后几年,格兰仕又先后发动了4次价格战,每次降幅均在10%以上,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持续提高,并最终成为了全球微波炉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
奥克斯:《成本白皮书》拉开空调平民化序幕
2001年奥克斯喊出了“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宣传口号,从而把空调行业带入了平民化时代。
2002年,奥克斯发布了《空调成本白皮书》,对空调内部部件进行了逐个计算,让空调成本这一业界讳莫如深的问题首次大白于天下,奥克斯一时名声大噪。
2002年底,奥克斯在空调消费大省广东推出了“一分钱买空调活动”,引起了业界的轰动和争议。通过这次营销活动,奥克斯的销量在随后几年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并一度挤进了行业龙头队伍。
对话
回归消费者 化被动为主动
家电行业研究专家刘步尘:
2011年,索尼、松下、夏普三大日系家电代表型企业均出现巨额亏损。
2012年,索尼第二财季净亏损1.94亿美元。松下预计2012财年亏损95.5亿美元,连续两年巨亏。由于亏损额巨大,松下2012财年将不向股东分红,从而63年来首次整个财年无分红。夏普预计2012财年净亏损56.2亿美元。
“在与国际大品牌竞争中,增加附加值是突围的有效办法。”刘步尘说,回顾日系家电没落的过程,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过于迟钝或者冷漠,是导致日本家电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他认为国产家电应当回归消费者,无论是从设计还是售后方面更注重人性化,而由于技术无法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就应该在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努力,通过良好的售后服务,优质的材料选取,让产品更具耐久性,安全性,一步步去建立自己的口碑,同时,放下“做事立竿见影”的急躁想法,“能在技术研发和取得在消费者信任方面都能化被动为主动,才可以逐渐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中国家电才具备主导全国市场的资格。就目前看,这一梦想仍十分遥远。”
日本家电没落 一个时代的终结?
日本家电的衰落就像是“陨石撞击地球后的恐龙灭绝”般迅速,专家媒体都把矛头指向积重难返的“日本病”,但对于一代国人来说,日本家电的没落除了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外,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日本家电潮水般涌入国门,当时的日本家电就是“高富帅”的代名词,国人都以拥有一台日本家电为豪。
家住同济路的刘伯家里就摆放着一台上世纪80年代的日立牌电视机。“虽然已经用了将近30年,但没怎么大修过,画面和声音都还很清晰。”刘伯介绍,“这是我们结婚时买的,当时花了近2000块钱,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00来块,买这台电视机就花了一年的工资。”
虽然价格不菲,但这台电视也给刘伯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时候能够拥有一台日本的电视机是很奢侈的事情,左邻右舍都跑过来蹭电视,家里热闹得很。”
相对于上一代人对日本家电的情有独钟,80后的蔡小姐在选择家电时会更关注产品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现在很多国产品牌的质量也都不错,我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虽然选择比以前更多,但日本家电的品牌效应并没有消失,“总体感觉日本家电的品质还是优于国产和韩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