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2011年,我国有大量新的LED公司涌现,而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知识产权风险。近期看来,我认为需要关注的是蓝光加荧光粉、图形衬底、集成芯片封装以及侧入式导光板和灯具等方面的专利,这些都存在着很大的侵权风险。长期看来,高压和垂直芯片,包括氮化镓在硅上生长,这方面的专利也应该引起广大厂商的注意。
叶枝灿:
从优势技术着手构建专利战略
在外延芯片领域,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虽然国外专利权人持有的专利占比高达70%以上,但是国内企业也已经从被授权转为拥有自主专利;在封装领域,授权和发明专利国外和国内各有一半;在应用领域,国外巨头依然有大量的核心专利布局。
从宏观上来看,国内的专利好像很弱,面临很大的危险,但是实际上我们并非一无是处。根据近一年来对专利的观察,我们发现其实国内有一些专利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以科锐诉讼旭宁光电的专利一案为例,最终旭宁光电妥协并与科锐达成了和解,付出了一定的费用。而实际上,国内在更早的时候已经有一篇类似的专利,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从使用基本方法和达到的基本目的来看,专业等同性基本相似。虽然国内这篇专利从专利保护的范围来说,可能会稍微弱一点,只是保护了一个最优的方案,但是这个最优方案,却能破坏科锐专利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因此非常有价值。
那么国内LED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专利策略?其实日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企业在做专利布局的时候,先围绕原创技术申请核心专利,明晰好权利要求,确保保护好自己的原创思想,然后在后期形成产品的时候再围绕产品做专利保护。在产品推向市场以后,进行广泛应用的时候,再对产品有竞争性的技术做更多布局,形成专利壁垒,以达到其商业目的。虽然目前国内LED产业套用此法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某些有优势的技术点着手,借鉴日本企业的思路。
王宁玲:
面对诉讼沉着应战谈判解决
“337”调查没有陪审团,主要由行政法官来决定,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一般来说,在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打一个诉讼,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而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基本上在12到15个月能够拿到一个决定。因此对于原告来说,ITC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原告在递交诉讼状之前,会跟ITC内部的律师进行沟通,以确定诉讼状能否被接纳。对于被告来说,因为时间紧,所以准备时间相对比较少。一旦中国公司被诉,需要做的就是沉着应战,然后再跟对方谈判。
在ITC拿不到金钱赔偿,只能拿到禁止令,包括有限排除禁止令和普遍排除禁止令。普遍排除禁止令对整个行业有很大的打击,它不仅涉及被告企业生产的产品,凡是被这个专利所覆盖的其他同行的产品也会在海关被扣。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有原告要求得到普遍排除禁止令的时候,最好能由国家的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出面,帮助整个行业进行应对。
除了有限排除禁止令和普遍排除禁止令之外,ITC还有禁止产品在美国销售的权利。一些中国企业如果在收到这些禁止令之后,没有立即停止产品销售,就会面临ITC的高额罚款。建议中国企业在遇到不利判定的时候,通过律师和海关积极交涉,争取将新一代产品判定为不侵权。所以说,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