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照明灯具协会会长吴育林分析称,目前国内外经济的大环境不好,是造成LED企业普遍不景气的一个原因。而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此前大批企业和资金进入这个行业,造成投资过热,以致出现产能过剩。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LED行业进入洗牌期,刚好赶上全球经济形势不好。之前大家都在扩,都在上,但实际上市场需求也就是那么多。”乾照光电证券部人士说。
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秘书长郭修表示,前两年投入的那些企业现在纷纷量产,造成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不卖会更亏,企业只有拼命降价。郭修同时表示,目前LED相关产品供大于求,行业洗牌期将持续到2014年中期。
吴育林分析说,LED企业要走出低谷,需要扩展LED应用的领域,不要仅仅局限于照明,下游的应用领域扩大后,才能带动中上游。另外,他还表示,企业要走设计的道路,要像服装一样,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不过照总数来看,截至发稿时,共有20家LED相关企业披露了2012年三季报,其中有11家在第三季度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占披露数量的55%。
【三季报点评】
2012年已经走完了3/4,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已经渐行渐远,然而如火如荼的LED行业还真成就了不少企业的末日。过去,LED企业只是关注中上游产业,关注如何做大规模,却惟独不关心终端市场。因为照明市场蛋糕足够大,大家完全不愁销路,相信国内许多较早进入LED领域的企业还沉浸在“用一背包的灯珠换一背包港币”的美好回忆中。
如今,市场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上游芯片光效提升了,价格下降了,政府利好政策出台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LED照明,市场愈发明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业绩却在下滑,利润正在不断被压榨。同时,产品库存大量积压,迟迟不能变现,企业直呼hold不住。
如何打通产品销售通路,降低库存压力?终端渠道建设被大家提上议事日程。作为终端渠道的重要模式之一,LED品牌专卖店的建设呼声也是此起彼伏。众所周知,专卖店对于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销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专卖店还承担着产品售后服务的责任,快速完善的售后服务也将大大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及市场满意度。
然而,由于目前大多数LED照明企业受制于产品线单一、品牌缺失、资短缺等因素,专卖店建设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目前,在LED照明终端市场,专业从事LED产品经营的商家门可罗雀。而专卖店建设就如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肉骨头,令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诸如阳光、雷士、三雄极光、欧普等老牌传统照明企业,其品牌影响力正是来自于其上千家的专卖店。然而,在传统照明领域被大家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专卖店模式,在LED照明领域却遭遇了水土不服,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通过对北京、南京、成都、深圳等地的灯饰市场,目前LED专卖店无论从品牌,还是数量来说都相对较少,仅有雷克、企一等少数几家。
品牌代理困难重重
品牌代理模式是专卖店最常见,也最实用的方式之一。企业通过设立省级代理商,如雷士照明在全国设立的36个运营中心,各级经销商直接找省级代理商拿货,再转手到达业主或者普通消费者手中。这种方式可以减轻企业在终端渠道建设的成本压力,同时代理商和经销商也可以在低买高卖中赚取利润。
当前,LED照明企业采用较多的就是品牌代理模式,然而和传统照明相比,却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究其原因,就是LED照明起步较晚,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嘉美照明营销中心总经理周水明认为:“品牌作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体现,却是LED行业最缺的东西,发展品牌代理模式的前提只能是先树立品牌。”
同时,近年来LED照明产品价格战此起彼伏,坐地掉价已经成为常态。今年初起,木林森、长方照明等具有一定的规模LED照明企业,通过两次大幅调价,已经把价格下降至去年同期的5成以上。有经销商坦言:“价格持续快速下降,经销商根本不敢囤货,而零库存相对于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又显得滞后。”
对此,雷克照明出台了差价补贴的政策来稳定经销商的军心。即经销商从拿货之日起到产品售出之日,其间的价格差全部由雷克照明承担。
直营店模式企业压力大
直营店模式可以抛开代理商和经销商环节,企业对于产品价格管控、经营管理、流通成本等方面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直营店的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盈利空间。”但重庆城外城灯饰城总经理李式进强调,尽管后续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但是前期的巨大投入,对于现阶段的LED照明企业来说,多少有点负担不起。
晶蓝德灯饰总经理刘世全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如果算上店铺租金、装修费用、人工成本等,每家直营店的费用应该在20万以上,如果开设10家就是200万元。200万元对于国内大多数LED中小企业来说,差不多相当于全年的净利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