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常规测序负责人张隽辉曾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目前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的供应基本上由欧美企业垄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的利润空间。”
上述曾在LifeTechnologies的前身ABI工作多年的周晓光现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国家光电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他进一步指出:“购买仪器的成本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卖给你仪器以后,赚后边的耗材利润,测序时使用的耗材是和仪器相配的,购买仪器的花费和后续要用的大量耗材成本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如果这样下去,国内测序市场越大,仪器和耗材的支出就越惊人。”
目前国内开展测序仪研发的机构还非常有限:联合研制第二代测序仪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中科院半导体所、无锡艾吉因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一些研究团队也在开展新一代测序技术相关的研发工作,但还没有公开的文献报道。
“虽然在这个领域已经开始起步,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引进吸收,缺乏原始创新。国际上日益激烈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测序技术的研发给我国一个追赶和超越的机会。”任鲁风说,“在获得前期积累的实战经验基础之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充分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积极开展原始创新,建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才能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上真正实现质的突破。”
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寻求基因测序仪器“突围”的努力并未停止,据悉,深圳华因康基因将于年底推出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第三代机型,然而实际效果如何,仍有待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