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灿光电和士兰明芯的芯片我们都用,两家产品差别不是很大。我们一般根据交货期和价格来选择用谁的芯片。一般来讲,士兰明芯的价格要比华灿光电高5%左右。” 锐拓光电同为华灿光电和士兰明芯前五大客户之一,石耀忠表示,近两年国产芯片技术水平的确提高很快。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士兰明芯的产品质量相对较好,但价格偏高;华灿光电扩张速度快,供货量大,因此这几年业绩增长很快。”
过去几年时间里,华灿光电和士兰明芯均视对方为显示屏芯片领域的强劲竞争对手。但与华灿光电近两年的业绩高速增长相比,士兰明芯的业绩则在2011年开始出现下滑,这也成为两家企业拉开距离的分水岭。
根据GLII此前公布的《2011年度国产LED芯片企业销售额排名》显示,从上榜企业的排名变化来看,士兰明芯已经从2010年的第二位下滑至第五位。而三安光电依然保持第一,华灿光电第二、浪潮华光第三、干照光电第四。
从近三年的营业收入来看,士兰明芯一直保持着缓慢的扩张速度。士兰微证券事务代表马良表示:“士兰明芯扩张速度缓慢并不是由于资金问题,而是基于对行业不同的认识。LED行业的设备、技术和产业规模都是刚刚开始的,士兰微现在去做一个大规模的投资很浪费。加上产业更新换代快,技术、材料走向等有很多不明确的因素存在,缓慢扩张可以相对承担更少的风险。”
一位封装企业负责人指出,大型LED芯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产品范围广、产量大、供货能力强等优势,因此自身具备足够的实力来应对市场风险。
而规模小的企业,产品品种少,产量低,价格不具备优势,整体销路就会下滑,最终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面对产品价格快速下滑的局面,要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就需要快速扩大规模来提高量产能力。
“扩产不仅可以降低产品成本,还可以利用规模化优势挤占对手市场份额。”石耀忠表示。
寻求多元化业务支撑
面对来势汹涌并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价格战,单一细分领域的作战显然已经难以满足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要求,且易受市场主导,抗风险能力较弱,或许只有多元化出击才是出路。
在显示屏芯片企业业绩遭遇短暂困境之时,照明市场已经成为众人哄抢的香饽饽。
截至2012年上半年,士兰明芯总计拥有24台MOCVD设备,其中6台为今年新增白光用LED芯片设备。“到今年年底,士兰明芯的白光用芯片产能占比将达到30%。”江忠永透露。
而华灿光电目前拥有MOCVD设备29台,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白光用LED芯片设备。汪德鹏告诉《高工LED》记者,到今年底公司的白光用LED芯片产能占比将达到50%。
与此同时,两家公司也正在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解决产能扩张和产品结构转型所需的大量资金。
2012年6月,士兰微启动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发行不超过8,500万股(含8,500万股),且不低于3,000万股(含3,000万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7,995万元。其中69,995万元将投入成都士兰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一期工程项目。成都一期工程主要为照明用LED芯片业务和功率模块、功率器件产品业务。
记者随后向江忠永询问有关成都项目进展情况时,他表示:“成都厂房已经建好,但项目还在评估,不方便对外透露更多信息。”
时隔不到3个月,8月28日,华灿光电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募集资金中的3 亿元全资设立华灿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以该公司为主体运行新项目“华灿光电(苏州)有限公司LED 外延芯片建设一期项目”。项目总投资额18亿元,拟在3年内完成基础建设、实现设备安装,并正式投产。项目达产后将为公司新增蓝、绿光芯片产能共1995KK/月,折合4英寸外延片3.50万片/月。
除此之外,华灿光电募投项目——第三期LED外延芯片建设项目也将投入13亿元,产品仍以白光用LED芯片为主。
“未来我们扩产主要以照明芯片为主,当然显示屏芯片产能的扩张也会进行,但会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汪德鹏表示,华灿光电依然看好未来LED显示屏市场。
GLII显示屏调研报告称,2011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规模达到219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4亿元,同比增长16%。
“按照过往的经验,下半年显示屏市场的需求至少比上半年增长30%。”石耀忠也非常看好下半年显示屏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