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在全国布局的9个监测站是守护大江南北无线电安全的9颗明珠,那么,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北京监测站(简称北京监测站)无疑是最大最亮的那一颗。”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刘岩向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北京监测站从2003年3月启动运行至今已近10年。10年的发展,让北京监测站具备了卫星监测、短波监测、超短波监测全频段全业务覆盖的强大功能;10年的磨砺,让北京监测站面对卫星干扰、重大活动保障以及应急重要任务时,能够迅速行动、不辱使命。“北京监测站是集无线电监测、电磁兼容分析、科研、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监测站,它承载着为无线电频率科学规划、分配和使用提供可靠技术依据的使命,因此我们只有紧跟无线电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技术,才能不辱使命。”北京监测站站长孙晓平对记者说。
保驾护航“剑出鞘”
北京监测站技术人员用技术和智慧筑起一道电波安全的屏障,保障了重大活动的安全举办。
7月12日,北京监测站卫星监控室里的气氛高度紧张。从4月份接到亚星公司申诉的卫星干扰之后,工作人员一直忙着寻找干扰源。“我们查干扰时通常使用双星定位技术,但这次任务特殊,始终没有邻星用来定位,北京、上海、深圳3个监测站同时启动定位查找系统,仍然找不到干扰源的方位。”北京监测站副站长张小飞说,“今天,有颗卫星将途经受干扰卫星轨道位置附近,我们将以它为邻星,在它经过的一瞬间定位干扰源。邻星停留的时间非常短,这个机会稍纵即逝。”
成功了!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他们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快速地把目标定位到了上海市的某个区域。来不及回味那一刻的激动和喜悦,卫星监测室主任李晨立刻带着李安平等几位技术骨干迅速飞赴上海。他们顶着炎炎烈日,上高塔、爬高楼,经过3天的逼近查找,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干扰源,并通过协调消除了干扰源。“这个干扰已经存在10年之久,给我公司造成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损失。让我们没想到的是,首次找到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即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真是了不起!”亚星公司的张燕由衷赞叹,并于8月27日送来一面书有“累年干扰一朝除技术精湛美名扬”的锦旗。
“随着卫星通信应用的普及,类似的卫星干扰事件越来越多。仅今年6月份,我站处理的卫星干扰申诉就有十几起。”张小飞介绍说。而这仅仅是他们卫星监测工作的一小部分。利用精湛的卫星监测技术,从为新华社、光明日报的新闻传输卫星排查处理信号干扰,到保障通过卫星实时传递红外图像信息实现的森林防火、防汛工作等,再到近几年来,北京监测站多次完成的鑫诺1号、亚洲2号、亚洲3S和亚太2R、亚太5号、亚太6号以及intelsat(国际通信卫星)等卫星的干扰源定位任务,避免了重大灾害和巨大经济损失的发生。
此外,北京监测站技术人员还默默奋战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一线,他们用技术和智慧筑起一道电波安全的屏障,保障了重大活动的安全举办。据悉,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无线电安全保障期间,北京监测站派出的短波监测车组共安全行驶2000余公里,成功排查无线电干扰4起,进行电磁环境测试3次,短波电台查找定位2次,受到组委会的表彰。
三位一体“织天网”
目前,北京监测站的短波监测、超短波监测技术也非常成熟,已经建成卫星监测、短波监测、超短波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系统。
走进北京监测站,记者立刻被通体洁白、大小各异的几十个“大锅”吸引。“它们是卫星接收天线。”张小飞介绍说,“北京监测站是国家卫星监测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卫星监测系统主要由卫星信号测量系统、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和卫星电视监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据介绍,北京监测站可以对东经50°至180°区域覆盖我国上空的静止轨道卫星信号进行监测,通过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测定,为空间频率规划和协调以及对判断地球站发射信号的合法性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另外,北京监测站还能对卫星电视信号进行音视频的监视和记录,为干扰源的及时发现、定位以及消除提供有利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卫星监测这块“金字招牌”,目前,北京监测站的短波监测、超短波监测技术也非常成熟,已经建成卫星监测、短波监测、超短波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系统。2002年北京监测站刚建成时,主要负责短波监测和卫星监测。2009年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监测中心部门改革,超短波业务也从此在北京监测站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