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项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陆续落地,而草拟已久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也有望在近期出台,这让一度降温的新能源产业再次蠢蠢欲动。政策驱动下,国内车企又开始在新能源领域频繁布局,在整车研发上加力,同时也开始向上游动力电池领域拓展。
业内普遍认为,发展新能源技术就是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汽车核心技术匮乏、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因此,新能源被视为提升自主品牌核心实力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企业做新能源不仅是为提升自身品牌竞争力,而且也是为了自主品牌的强大储备技术。
然而,从近期的发展来看,国内车企虽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形成了各自的技术储备,但敢说真正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掌握关键技术的却没有几家,反而对外宣传“投资上亿元”、“年产超过10万辆”的却不少。
车企投入资金自己搞技术原本无可厚非,但作为新兴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却似乎不适合各自为战。
虽然最近几年国内成立了大大小小众多的汽车企业联盟,试图在新能源上有所突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联盟不仅没有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出炉,最后连相互合作的呼声都日渐减弱。反观国际市场,跨国车企却以多种形式合作,展开了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例如宝马与丰田、PSA与宝马、丰田与福特、通用与宝马、戴姆勒与日产雷诺、三菱与标致雪铁龙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优势互补。
新能源汽车复杂多样的技术路线,令跨国车企的合作成为必然,以互换资源、分担风险为原则的合作,也成为这些跨国巨头们保持技术领先的保障。而对我国来讲,新能源汽车上升到国家能源安全、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层面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宜一窝蜂似的各地都投入建设。
那么,中国本土车企为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获得突破,采取各自为政的战略不如拧成一股绳,重点突破单项技术,整合全球相关技术资源,为我所用,深度合作,或许能闯出一条独树一帜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