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之时,为了提前抢得商机,国内车厂和汽车电子企业更愿选择与知名IT企业或国外汽车厂商合作研发产品,而这种结盟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前者必须向后者支付技术转让费或支持费,这一费用所占比例对各厂家来说都是最高的商业机密。
于是这种商业运营模式究竟能为国内车企或电子厂商带来多大的投资回报,还是一道算不清的数学题。
然而“分食者”还不止于类似微软、苹果这样的技术提供者。根据天缘电子的产品推广计划,在“智驾云”上市之后,将主要通过汽车4S店的渠道进行销售,为此天缘电子将与多个品牌的汽车4S店签订协议,后者在负责“智驾云”产品销售的同时,也必然会抽取部分利润。
而最重要的“分食者”来自通信运营商。上汽MAXUS大通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领域,汽车智能化产品一旦应用就会产生流量,无论是下载音乐、查询资料还是油耗控制,都属于增值服务,这一领域既被车企和后装企业所看重,也受到通信运营商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汽车智能化产品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移动、联通、电信这样的通信运营商。现在几乎每个商用车企业研发的汽车智能产品都会与上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协议的内容除了通信运营商的后台运营技术支持外,当然会包括流量的费用分成。”
该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目前车企对汽车智能产品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回报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当所有车企都在关注这一领域的走势时,不做的企业将来自然会被淘汰,至于车企能在“这块蛋糕”中分得多少利润,现在还无暇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