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智能手机频频爆发的信息安全、恶意软件扣费等问题,工信部重拳出击拟为智能终端加上一道“安全门”。酝酿多时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此次意见稿来看,着重强调终端生产商不得在智能手机等终端中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用户安装五大类应用软件,以便从源头上保障用户账户安全和消费权益。
“做软件的利润率,是手机制造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据奇虎360发布的《一季度手机安全报告》表明,一季度某操作平台新增恶意软件及木马同比增长近18倍,因此在恶意软件肆虐的大背景下,工信部新规将给广大受恶意软件困扰的用户带来福音。
内置软件成商家盈利重点,从而滋生行业毒瘤
对于目前用户深恶痛绝的恶意软件,除了有黑客攻击等方面的因素外,厂商预置软件吸费成为重要源头。虽然山寨机市场、刷机市场是恶意软件的重灾区,有大量的事实证明,预置恶意软件程序的厂商也包括某些正规终端企业,这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虽然这一现象存在不是一天两天,由于大多数厂商都默认这一“潜矩则”,从而刺激内置软件尤其是恶意软件的现象逐渐升温,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毒瘤”。
现在很多用户都发现自己没打多少电话,上网流量的套餐也没超出,也没定制什么服务,但手机话费却呈上涨态势,究其原因是来自恶意软件埋下的消费陷阱。据一份来自网秦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近三成的恶意软件都来自于厂商预装和水货“刷机”渠道,且呈连月持续攀升态势。
甚至在不少商家看来,通过这一方式卖出的不仅仅只是一台手机,由于可以通过内置软件长期从中获利,赚的不只是第一手的钱,而是后续的费用,所以在硬件赚钱较少的大背景下,不少终端厂商就走上了靠内置软件赚钱的另类“商业道路”。
数据显示,在40%由ROM渠道感染病毒木马的手机中,其中有27%为行货手机,这也说明有超过10%的手机病毒传播来自于第三方的刷机市场。所以这次工信部的新规针对的对象不仅只是山寨机市场,更包括刷机市场以及所有智能终端生产企业,各终端厂商都将面临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
高额利润作祟,恶意软件疯长
在终端上内置软件的行业“乱象”饱受用户诟病,但恶意软件却难以根治,正是由于其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令产业链不断挑战监管漏洞。就以恶意软件来源之一的刷机市场来看,据统计,目前,国内中小品牌手机的月均出货量约在50至300万部之间,而在深圳、东莞等地的刷机市场中,通过“刷机”后出售的水货设备也通常在10万部以上。粗略计算预测,刷机市场的利润空间将达百亿。
据调查,目前国内手机恶意软件主要表现在隐私窃取、资费消耗、恶意扣费三个方面。上述三类手机恶意软件分别占据总量的40%、34%和28%。由于隐私窃取也是利润来源的一部分,许多恶意软件已经悄无声息的窃取了大量手机用户的隐私,其主要是为了进行贩卖,黑客通过恶意软件收集贩卖隐私的行为已不是行业秘密。可见,恶意软件借管理漏洞谋取非法暴利,而一些刷机主为恶意软件搭建推广渠道的行为也较为常见。正是由于只要极低投入就能获得较高利润,才令此类交易屡禁不止。
虽然大家都知道恶意软件存在扣费问题,但由于部分金额较少令不少消费者麻痹大意,没能及时进行投诉与处理。据业内人士介绍,很多内置自动扣费软件的山寨机、高仿机手机每月只扣除1元或者2元,常常让消费者很难发觉并保持足够警觉,忽略了这小额消费陷阱,正因如此不法分子才能够长期钻空子做案从中牟利。由于我国移动用户基数庞大,某些内置软件每个月就有十多万元的非法扣费,成灰色产业长期存在的一大因素。
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罗海勇分析,不法分子租用一个服务器一年才几千元,可是利用恶意代码,租用别人服务器对用户进行扣费,收入一年几千万,利润比贩毒都高。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才让不少终端厂商铤而走险进行软件内置。
抬高准入监管,直击灰色交易
针对目前愈演愈烈的恶意软件以及引发的吸费黑洞等问题,工信部此次征求意见稿旨在从源头上切断随意内置软件尤其是恶意软件的行为。此举力图通过监管建立起严格的行业规范,直击产业的灰色交易,从而有效根治恶意软件这个行业毒瘤,还用户手机消费一片净土。
当然这个意见稿也不是搞“一刀切”。业内专家曾剑秋指出,这个征求意见稿并不是不允许软件的内置,主要是从规范的角度来管理终端软件的内置行为。对于有着良好信誉的企业,包括现在一些互联网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这个规范的办法,提出申请在手机里要内置什么软件,提升透明度杜绝各种非法恶意软件,切实将消费者利益放到首位,对正规企业来说,对提升合法软件应用也有一个保障。
智能终端已成为广大民众移动终端的重要选择,据了解,去年中国智能终端的出货量超过一亿台,而今年仅第一季度的销量就已经达到了4000万台,呈放量态势,因此加强监管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