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补贴削减、价格陡跌、市场萎缩、“双反”调查……
2011年,一股又一股的“寒流”,让对外高度依存的中国光伏行业倍感寒意、战栗不已,让近10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光伏人倒吸一口冷气。尤其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延伸至新能源领域,更让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
乍暖还寒的2012年2月12日,世界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赛维LDK举行世界供应商大会和光伏行业发展趋势研讨会。业界精英聚集新余,展望光伏行业发展前景,发出“共创光伏产业发展新春天”的心声。
光伏危机是暂时的,能源危机是长期的。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潜力巨大的全球光伏产业,总让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的发展春天。
乌云上面有晴空,寒冬过后是暖春。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总是时时提振我们走向春天的信心和步履。
政策扶持频吹暖风
“寒冬”之下,中国政府开始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开启中国光伏业新一轮发展的大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议,两个与光伏产业直接相关的部级“十二五”规划酝酿出台。
2011年12月9日,国家能源局向外界透露,《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已由原来的“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0GW”上调50%,至15GW;事实上,相较最早流传的“5GW”目标,光伏“十二五”目标已经连续上调两次。与之前财政部、科技部等多部门推进的“金太阳示范项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政策注重补贴不同,国家能源局的“十二五”规划更注重产业整体均衡发展。从2011年至2015年,国家能源局将推动“太阳能城市”和“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进一步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占有国际市场40%至50%的份额,形成10家左右年产能1GW以上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由工信部制定的《“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则提出,要促进关键技术创新和提升生产工艺,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并促进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支持建立BIPV系统。
国内一家薄膜太阳能企业负责人评论认为,15GW只是国家对整体产业发展的保守估计,最终结果将超过这个数字。实际上,BIPV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目前中国有48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如果在其中的10%建立BIPV系统,将形成500GW薄膜太阳能专属市场,这将极大地促进薄膜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最终克服晶硅技术的高能耗和重污染等弊端。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业也通过信贷等多种方式支持光伏龙头企业的发展。去年11月,国家开发银行为汉能控股集团提供了300亿元人民币战略授信。
向内打好越冬之战
目前,中国光伏产品90%出口(70%在欧洲市场),出口额达20亿元美元(进口额50亿美元)。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国内光伏企业不可能一直依赖国际市场,必须更加重视国内市场开拓。
IDC能源视点分析公司(IDC Energy Insights)的预测给阴霾的太阳能产业带来了久违的好消息。IDC的数据颇振奋人心,它对未来4年太阳能电池组件市场进行了分析,预计全球范围内电池组件的出货量到2015年将从现在的22.7GW上升到43.8GW。
IDC指出,2009至2010年,太阳能电池组件市场以德国、捷克、意大利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中心,约占全球销售额的80%。但随着各国政策、补贴以及电池组件价格的变化,电池组件市场中心将会大逆转,从欧洲转移至亚太地区。
业内人士表示,光伏产业要启动国内需求市场,应该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自建光伏电站。有研究报告指出,从光伏产业链的角度看,电站仍然是光伏产业链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部分,下游电站在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可成为光伏企业获得未来稳定现金流的来源。目前,一批光伏企业向发电端拓展,形成了设备制造研发、电池生产、太阳能发电的全产业链。
二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具有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原地用电减少输电投资和输电损失等特点。同时光伏系统发电高峰与建筑用电高峰基本重合,可缓解电力紧张,是分布式能源发展中的一个很好方向。
同时,光伏发电成本也不断下降。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光伏技术的发展将来有望实现平价上网。美国应用太阳能公司总裁查尔斯·盖伊认为,由于中国在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上的优势,中国将在2018年前后实现电网平价。
相对于国内光伏行业接近40GW的产能,今年国内3GW的发展目标仍然相对较少。孟宪淦表示,短期内国内太阳能行业将经历一段艰难的调整期,但从长期看光伏市场前景仍然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