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需求下降的同时,多晶硅的产能却在不断释放。据估计,2011年全球多晶硅的总产能将达32万吨以上,而市场需求则不足20万吨。产能大幅过剩,制约着多晶硅的价格。供给大于需求,必然导致多晶硅价格下跌,并酿成今天的格局
同时,《准入条件》成了众多中小多晶硅企业头上一轮紧箍咒。2010年12月底出台的《准入条件》规定,新建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应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企业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规模其前期20亿元资金门槛将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从目前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看,国际一线企业的成本已经低于25美元/公斤,国内规模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多在30~40美元/公斤之间,而中小企业的成本则高于45美元/公斤。这就意味着,即使多晶硅价格降到35美元/公斤,一线企业依然是有利可图,而中小企业则势必被淘汰。
如今看来,与国际金融危机时相比,这次中小多晶硅企业面临的困境,更多的是市场作用的必然结果。由于多晶硅行业长时间处于一种不理性的状态,当面临更高的技术门槛时,国内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积累,尚不充分。
这种情况下,市场骤变自然让很多企业猝不及防。目前,国内产业的发展完全是依靠投资驱动。对此,张琢解释说:“简单而言,就是挖人、买设备、开始干活的这种方式,在市场好的时候没有问题,市场不好时弊端将全面暴露。”
寡头垄断来临
随着中小多晶硅企业的退出,国内市场将出现怎样的变化?业界普遍认为,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多晶硅企业做大做强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2011年2月18日,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保利协鑫”)宣布,将再投资177亿港币,在2011年年底,将多晶硅产能从2.1万吨提升至2.5万吨,至2012年年中实现6.5万吨的产能。
据记者了解,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达3.5万吨,其中保利协鑫占据近一半的产量。这意味着,保利协鑫在扩产之后其产量将是2010年国内总产量的近两倍。毫无疑问,这将加大保利协鑫在多晶硅价格中的话语权。
此前,另一家多晶硅产能巨无霸的江西赛维LDK,曾试图以多晶硅项目进行上市融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扩大产能。不能忽视的是,随着保利协鑫2012年年底将多晶硅产能突破6.5万吨,赛维必须要尽快达产,才能抢到市场份额。
多晶硅巨头的扩产竞争,势必将导致市场份额的集中。国际多晶硅巨头的发展历程曾有这样的轨迹。目前,国际7大多晶硅生产厂商,恰恰是经历了数十年发展才出现的结果,所以国内的本土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产业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对于多晶硅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沈宏文认为有利有弊。对于多晶硅产业来说,其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大规模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推动多晶硅价格的下跌,并且能够更好地保证多晶硅的质量和品质。
对下游厂商而言,规模效应带来的价格下跌显然是一大利好,但如果行业集中度过高,多晶硅的产生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厂,则光伏组件企业面对多晶硅企业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将会大幅下降,可能导致多晶硅采购成本的上升。
在张琢看来,国内的多晶硅行业确实需要一个彻彻底底的整合。这将使得以前以投机为目的,同时没有呈现规模的企业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国内多晶硅企业产能有一定的降低,但并不影响当前的需求。
这是因为随着中小企业的退出,它们会在退出前抛货,这势必造成现有价格的进一步下滑。现货价格的加剧,将会导致原有企业间的协议价基本作废。
对于未来,国内多晶硅市场到底会是何种格局,张琢做出这样的判断,“每个省都会有1~2家受当地政府保护的企业,同时短期内,国企不会进入多晶硅领域,他们更多的还是从中下游往上游发展。所以综合考虑,多晶硅企业至少还会有10家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