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场景之战:成为“卧薪尝胆”的逆袭者?
经过2018年的蓄力,共享充电宝行业悄然改变;进入2019年,部分玩家重回资本怀抱,而所有运营商不约而同地集体低调涨价。
今年的8、9月份,共享充电宝一小时收费8元甚至10元的消息再次让这个行业吸引关注。沉寂多时的玩家们,似乎在用价格告诉世界,“我”有资格涨价!
1、急需“造血”?集体涨价
猎云网此前走访了北京一些大型商圈、KTV、医院、火车站、机场、酒吧等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看到的共享充电宝基本都是“三电一兽”品牌,对应的定价情况如下:
单个共享充电宝租价普遍是2~3元每小时(也有1.5元每半小时),每天20元封顶,仅有小电有标明总封顶99元。
还有,一医院按前30分钟免费、超时按3元每半小时(即6元每小时)计算;北京首都机场是4元每小时。这两个点位的共享充电宝均是来电。
另外,一位用户在深圳某景区租借云充吧共享充电宝不到一小时就被扣了4.5元。据云充吧工作人员介绍,云充吧的租借价格是1~10元每小时不等。
共享充电宝1元时代已远去。
共享充电宝初面世时,没人在意它的商业本质以及合理定价,“补贴战”不过是抢占市场的一种手段。而共享充电宝涨价是回归商业本质,同时也隐藏行业发展焦虑。
迅速大规模扩张就等于放弃眼前盈利,同时需要注入大量资金,在资金逐渐收紧时,涨价是获取资金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再者,公开信息显示,共享充电宝行业在2018年只有小电和怪兽充电各获得融资一次。在大规模并高成本抢占市场优质点位的同时,资金已“余额不足”。
相对而言,目前“三电一兽”的产品差异不大、占有的市场份额相对平均、涨价步调也一致。要打破这种平衡,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差异化创新,包括技术突破;二是扩大市场占有率,要求资本能力强;三是巨头搅局。
来电COO任牧认为涨价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利益驱动,由于商家在产品上可选择性增多,因而有更大的议价权;二是成本驱动,一些场景需要高昂的入场费,为保证不亏本,运营商只能通过涨价将部分成本转移到用户身上。
推敲定价策略,在行业逐渐形成垄断竞争下,“价格歧视”策略可让商家获取超额利润,并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共享充电宝运营商涨价举动既可试探用户的保留价格(即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又可区分高频使用的刚需用户和低频使用的急需用户,以此锁定固定客群后,开启精准运营,并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此时共享充电宝行业还处于“场景为王”的阶段,涨价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以获得更多资金去抢占更优质的空白市场。
用任牧的话讲,2019年,行业竞争更激烈、更癫狂,但也更趋于理性。因为各运营商都开始算账,不会盲目地抢夺市场,算不过账的事不玩。
那共享充电宝这波涨价能增加多大的利润?
以街电为例。目前,聚美优品共持有街电82.07%股权。据聚美优品近两年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聚美优品除电商外的其他业务(包括街电、影视制作等业务)收入是9.30亿元,其中街电和影视制作两块新业务共收入8.79亿元。
涨价后,这些收入就能翻2倍或3倍甚至更高。可见,涨价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何乐而不为?
据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披露:2018年1月至12月,共享充电宝的月用户规模基本是围绕在1亿人次上下波动;2019年,月用户数量稳定增长,截至2019年6月用户规模是1.33亿人次。
“过去一年,超过200万用户累计使用共享充电宝次数超50次。这批用户在2019年的月均使用频次:安卓用户是1.7次,苹果用户是2.1次;两类用户平均单次订单完成时长均不达一小时。”
若按最高标准估算:预测单个用户平均每月使用一次,使用时长为一小时,一个月有1.33亿人次使用。则可预估2019年全年共享充电宝通过租借实现的营收预计在16亿元以上(租价为一元每小时,不包括广告收入)。
按照目前租价上涨到2~3元、甚至更高的价格以及运营商拓展市场使得用户规模增加的趋势看,共享充电宝通过租借实现的营收有望破100亿。
另外,根据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是1.96亿人次,预计2019年全年将达到3亿人次。若按照这个规模算,营收则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