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不再“吃老本” 区域协调发展重在提“质”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5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王 春
[点击率]:2599
【导读】: “长三角将成为全球第一‘全球区域’,但只有在许多前提条件下,才能完成”。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看来,长三角和大湾区这两个区域,土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不到,但人口却占到16%...
“长三角将成为全球第一‘全球区域’,但只有在许多前提条件下,才能完成”。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看来,长三角和大湾区这两个区域,土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不到,但人口却占到16%,2017年GDP占全国GDP的32%以上。
中部在快速崛起,近年中部省份经济增长率明显快于东部长三角。相比其他地区,长三角最近几年似乎缺乏统一的大动作,甚至有人认为长三角还在“吃老本”。在新的形势下,长三角区域间该如何协调发展,未来新的增长点在哪儿?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区域发展问题成为专家学者聚焦的热点之一。
跨地区联合申请专利量增长5倍
吴志强的科研团队跟踪发现,最近10年,长三角跨省、跨市联合申请的专利增长了5倍多,与此同时,美国东海岸区的专利申请涨幅也达到3倍多。这说明创新不再是单一城市的问题,而是有关城市群落,群落的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当城市聚集时,资源进行整合,取各家之长,补各家之短,区域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活力远远超越单个的城市。
不过,尽管“量”上有绝对优势,长三角地区的“质”却稍显落后。长三角地均产值、人均产值和人均专利数很低,仅为珠三角的二分之一。美国西北部湾区城市群、大伦敦地区、南欧金香蕉城市群等在这三项上也都远远超过长三角。
智能技术支撑着长三角未来的建设,长三角的目标并不是盲目的扩张,而是提高品质,保证“人均”。在本届论坛上,三省一市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了《推进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倡议书》,同时举行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启动仪式,希望将多个城市的特色和力量聚集在一起,不仅让城市集聚和联动,也实现创新点上聚焦和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或是可借鉴对象
在如何实现区域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或可成为长三角借鉴的对象。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陈广汉教授设计了一套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粤港澳地区的合作方案。香港、深圳和广州相对集中连片,各城市间分工更为明确,这就是香港和广州做知识创造,深圳做知识的转化,其他的城市做产品。
比如,近两年世界QS排名中,香港有5所大学进入全球排名前100名,拥有科研实力,而深圳虽在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较弱,但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超强竞争力,据2017年数据统计,全国主要城市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深圳位列第二。大湾区可以参照国际一流湾区,把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香港的科研力量、法律制度、国际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大江无人机就是上述城市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它是香港科技大学研发的成果,创始人在深圳进行成果转化并成立企业,产品目前占据世界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超过70%的份额。“从无人机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到产品制造,缺一不可。如今单打独斗的城市没有希望,我们应当期待‘区域’替代‘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统领性作用。粤港澳三地仍在不断引进领先科技人才,创新科技成果的产权制度、打造创新平台,补齐短板,形成完善的城市合作链条,使湾区内创新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享创新成果。”陈广汉说。
专家表示,这两大区域最大的不同在于粤港澳城市群形成了多足鼎立的格局,而在长三角地区则是一超多强,集中和协同不够。上海是绝对的核心城市,带动三省一市地区发展,城市之间在分工上尚未十分明确。长三角虽然在要素流通、人才储备和国际资源对接上有诸多优势之处,但在规划布局上还需向粤港澳看齐,尽快进行结构改革和转型。长三角和珠三角也并非对立竞争的关系,两个区域的发展基础不同,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国际定位也不同,各区域都应互相学习、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联动体系。
(敬请关注微信订阅号:dzbyqzx)
投稿箱:
电子变压器、电感器、磁性材料等磁电元件相关的行业、企业新闻稿件需要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QQ:
, 邮箱:
info%ett-cn.com (%替换成@)。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变压行业资讯,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电子变压器资讯”或者“dzbyqzj”,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电子变压器资讯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温馨提示:回复“1”获取最新资讯。
如果你对资讯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前往反馈平台给我们留言。
【我要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