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承接产业转移,不是只关注单个企业、单个项目,而是注重引进完整配套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时又立足自己的技术创新积累和长期形成的产业基础的优势,推动东部相关产业体系整体转移,形成南昌扎根本土的新的产业集群
总部位于深圳的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投产后,又相继增资注册了4家全资子公司,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形成了南昌欧菲光产业群,成为全球最大的触摸面板供应商。几年来,南昌欧菲光产业群实现了从4亿元到百亿元的跨越。作为南昌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欧菲光还带动了一批传统制造企业向“智造”型企业转型。
今天的区域经济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赵海东介绍,近年来,南昌按照集中、集聚、集成、集群、集约的“五集”路径,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对于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每个都优先选取2—5个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企业或项目,实施产业、企业、项目、技术、团队“五位一体”重点培育,引导企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
赵海东说,产业抱团发展、集群发展,可以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企业间分工协作,从采购、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使产业发展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不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今天,南昌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和新能源汽车、LED、移动通讯终端、生物医药、航空装备、纺织服装等多个产业集群。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汇聚了江铃股份等6大汽车整车项目和145个汽车零部件项目,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家,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2家,沂组长研发中心7家,成为江西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最为齐全、最为集中的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手机、触摸屏输入、摄像头成像信息输入、液晶显示输出,以及指纹识别信息输入、智慧城市、LED器件为核心的一体化产业集群。据介绍,到2020年,南昌将力争形成9个300亿元规模以上的产业集聚区。
南昌承接产业转移,不是仅仅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低廉为吸引,而是创新体制机制,综合利用好各种要素资源,从提升产业吸引力上下功夫,以方便企业迅速投产、利于引进核心竞争力为目的,采取整体转移、部分转移、研发或检测等重要部门转移、拎包入驻等多种形式的转移
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南昌基地是一家移动终端生产企业,由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了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企业从洽谈到投产仅花了不到一年时间,而如果企业从自建厂房到投产,则需要24—36个月。基地总经理郭武辉对记者说,政府提供租金优惠的标准厂房,使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财务成本,并能迅速抢占市场。
“生产、研发、销售你(企业)来”“保障、服务、基础设施我(政府)上”。这是南昌市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总结摸索出来的一种新的“重资本运营、轻资产招商”模式。
“重资本运营”就是通过设立产业引导资金和以产业引导资金为母基金与金融、投资机构合作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产业发展。截至2016年底,南昌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达128.8亿元,累计为38个重点项目提供了近35亿元的基金支持。南昌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金伟介绍,这种融资模式跳过了银行的高门槛,比较灵活,不与企业争利,甚至可以提供贴息贷款为企业研发、购买设备等提供支持。
今年2月,南昌市把基金规模放大,设立了1200亿元的滕王阁基金,主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
“轻资产招商”就是通过为入驻企业配套建设标准厂房甚至定制式专业厂房、职工宿舍、倒班房、人才公寓、邻里中心、生活配套等设施,减轻企业非生产性投入。目的就是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应,解决企业融资瓶颈,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杨文斌说,原来一个企业签约进驻后,从供地、注册、审批等一套程序走下来,一两年是常有的事。如果按照原来的招商方式,机会很容易就错过了。为减轻企业的生产性投入,加快落户速度,南昌市正在大规模搭建产业承载平台,通过建设标准厂房,让企业“拎包入驻、轻装上阵”。今后,全市每年将新建4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使产业项目能第一时间落地、开工、见效。
南昌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仅是政府行为,不搞“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拉郎配式的转移,而是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双向选择、优胜劣汰,避免产业错配、产能盲目扩张的转移;是避免企业短期行为,实现政企良性互动、地方和企业互利共赢的转移
正在建设中的南昌科瑞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深圳转移过来的LED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公司副总经理邱彬彬介绍,由于深圳用地成本高,产能难以扩大,在南昌新建的自动化生产线今年底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公司还准备将深圳的生产线全部搬到南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