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5年下半年,有LED企业实现了3秒钟生产一个LED球泡灯,这是自动化生产的威力。进入2016年,机器人和自动化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之一,各地“机器换人”的扶持和补贴政策不断。
LED严格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要求,促使机器人在LED行业中的应用有很大潜力可挖,各LED企业生产自动化的进程也在加速。
显然,机器人产业的火热也引起了LED企业的关注。
成熟的LED封装亦有潜力可挖
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LED行业总规模达到3967亿元,预计2016年这一数字会达到4576亿元,其中LED封装的规模将达到734亿元。
事实上,机器人与LED封装的结合早已开始,从第一台LED封装自动化设备开始,广义上的机器人就已经与LED产业紧密相连。而如今机器人在LED行业上的应用也是老生常谈。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劳动密集型的LED行业,对机器人有着切实的需求。
据了解,LED封装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分光、编带、固晶、焊线(均为LED封装的必备环节)等生产设备均已实现自动化,“但封装环节对于机器人的需求还是有的。”鸿利光电(300219.SZ)副总经理王高阳对高工机器人网表示,一方面是产品标准化的推进,另一方面就是联接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线。
鸿利光电是LED封装的龙头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5.9亿元,公司目前的生产线上所用的基本都是自动化设备。
王高阳认为,LED的封装产品在标准化还有改进空间,“就拿标准化程度最高的2835来说,现在鸿利和木林森的2835也还是有细微的不同。一旦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对机器人的需求一定会更大。”
王高阳口中的木林森(002745.SZ),是目前国内LED封装体量最大的企业,也是全球第五大封装厂,2015年LED封装就实现营收约30亿元。虽然外界对木林森的自动化程度有诸多猜想,但其市场总监孙少峰透露,目前木林森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实质上的运作还比较少,“我们一直在关注,也一直在和相关专业公司共同考察、研发,争取获得最利于也最适合我们的自动化产线。”
高工机器人网了解到,目前在LED封装的工厂里应用更多的是SCARA、小型AGV搬运机器人等,协助物料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和各条生产线之间的输送。而这些通用型机器人的使用,目前也只是适合像木林森如此大体量的LED封装企业。
“不实用的话不能强上马,毕竟要考虑到成本控制和使用便利性。”孙少峰认为,以木林森如此庞大的人员、土地、产线规模来说,不用自动化就亏了。
新兴的LED照明要求不一
事实上,木林森不仅是做LED封装,在下游应用端也早已开始布局。“好灯木林森”的广告语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也出现在了美国、阿联酋、印度、泰国等多个国家。随着公司在LED照明业务上的逐渐加量,木林森对于灯具自动化线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LED行业内并不是没有做自动化线的,为了实现柔性生产、降低产线改造成本,杭州中为于去年推出了分布式智能生产线,试图通过单个工位上的“机器换人”,来实现提高效率和降低人工的目的。
“很能理解中为的这一做法,所谓分布式的单个工位,更多考虑的可能是性价比问题,”有不愿具名的LED照明企业负责人向高工机器人网表示,整条线改造下来投入的资金量太大,而且容易出问题,只要一个工位出了点故障,很可能就会造成整条线的瘫痪。
“(相对于LED行业内的)我们现在更愿意找专业的机器人企业来帮我们升级生产线。”深圳市一家位于石岩的LED企业负责人告诉高工机器人网。在她看来,LED行业内的自动化企业不如机器人企业专业,即使对LED不了解,但也可以通过实地勘察、评估,来设计适合的方案。
然而,高工机器人网了解到,主营COB和LED路灯的深圳市立洋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洋光电”)月前委托了一家LED行业外的自动化公司对其生产线进行改造,后者承诺可以将目前一条线上的20个人压缩到6个人。然而,直至目前,后者并没能提供一份满意的方案给立洋光电。
事实上LED行业内对这一做法的看法不一
孙少峰认为,通过跨行业的合作,可能会给解决LED行业内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维和方向,大家一起切磋一起研究,并非坏事。“但这并不是说本行业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跨行业的企业就能解决,这只能作为个案。”他表示。
阳光照明(600261.SH)中国区总经理陈以平也认为,一些通用工序,确实可以用专业的机器人企业来改造,如自动搬运、自动焊接等,但大部分工序还是有LED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对LED行业有所了解,才更有利于机器人的推广,也更能服务好LED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