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2020年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10万台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了宣传贯彻《规划》,2016年4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中央媒体、财经媒体和部属媒体召开《规划》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对《规划》进行解读。
辛国斌强调,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是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及时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保持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辛国斌介绍,受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时,服务机器人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已经研制出一系列代表性产品并实现应用。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还较缺乏。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四是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问题仍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五是第三方检测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辛国斌指出,针对上述问题,《规划》紧密围绕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强化基础、质量为先”原则,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辛国斌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委,按照《规划》确定的方针目标,制定完善各政策措施,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强化对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利用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机器人产业链特点的产品和业务,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四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研究制订机器人认证采信制度。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机器人职业培训教育力度。六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规划司、装备工业司负责同志,有关机器人领域专家、行业组织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并就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短板、服务机器人发展、如何遏制高端产业低端化以及发展人工智能等方面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以下为规划全文: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在制造环境下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是在非制造环境下应用的服务机器人,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状与形势
自1954年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以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核心技术与产品应用领先,并形成了少数几个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的机器人龙头企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纷纷将机器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力求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近五年来,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7%,2014年销量达到22.9万台,同比增长29%,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值由5年前的50提高到66,其中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与此同时,服务机器人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医疗康复机器人形成了较大产业规模,空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和反恐防暴机器人等特种作业机器人实现了应用。
我国机器人研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万台,较上年增长78%。服务机器人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已经研制出一系列代表性产品并实现应用。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机器人推广应用难,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产业竞争力缺乏;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
当前,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把握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整合资源,制定对策,抓住机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