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中国的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刺激下,过去的2014年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取得的快速的发展,上市公司也通过增资和并购的方式扩大自己在机器人行业的影响力,一时间中国的机器人市场硝烟弥漫,同时这种状况也引起了行业人士的担忧。

2015中国科技活动周供图
为了给机器人行业人士创造一个互相交流和行业探索的平台,由OFweek机器人网承办的“OFweek 2015中国机器人产业论坛·上海站”将于7月9日在上海召开。该高峰论坛将秉持搭建产学研资用平台的理念,聚集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机器人制造商、机器人配件商、系统集成商、应用企业、投融资机构等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机器人产业发展,分析市场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和投融资并购机会,以期共同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个市场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现在世界所有机器人企业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里,中国政府也在发布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国产机器人企业在于世界机器人巨头竞争的时候可以处于有利地位。
这是个光明的时代,这也是个黑暗的时代。下面将通过几组数据,解读下当前中国机器人行业的现状。如何抓住现在,赢得未来,这一点值得所有机器人市场企业掌舵者的深思。
40个
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已经激增至近40个
我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催生当地机器人产业。一方面,说明国内机器人行业确实很热,大家非常看好行业前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很快就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上马机器人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近40家,相当于平均每个省有超过一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而更多的园区还在筹备中。
800家
2014年国产机器人厂家已达到800余家
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3月国内机器人企业广东221家,居首位,其次是浙江138家,其他省份江苏108家、山东85家、上海84家、北京58家、安徽45家、辽宁45家、重庆31家。可见国内机器人企业发展非常不平衡,多集中在工业经济发达地区且发展迅速。以东莞为例,在2012年前,机器人企业没有几家,2012年后机器人企业开始慢慢增加,2014年甚至新增了53家,是历年来增加数量最多的一年。截止到2015年1月,东莞共有机器人企业108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占总数的18%,100-1000万之间的占32%,剩余的50%则在100万以下。中国的的机器人企业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5.5万台
2014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销售量达到5.5万台
据IFR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中国市场上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5万台。工业机器人已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涉及诸多制造业领域。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年增长达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场销量将达到10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超过40万台。
从产品结构看,坐标机器人和多关节机器人销售位居前两位,分别占总销量的35%和31%。从应用领域看,搬运上下料机器人销量占总销量的 45%,位居第一位;焊接机器人销量占比为26%,位居第二位。从应用行业看,上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国民经济48个中类行业之中,其中计算机制 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应用较为集中,共计占销售总量的45%。
29%
2014年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机器人达5.5万台,其中国产机器人1.6万台,占比29%.
2014年在中国市场上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5万台,其中国产机器人1.6万台,占据了28%的市场份额,虽然市场份额依旧较小,但可以看到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机器人正在不断崛起。
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国产机器人崛起的瓶颈主要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核心零部件指机器人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对机器人性能起到关键影响作用,并具有通用性和模块化的部件单元,主要分成三部分,机器人减速器、交直流伺服电机和控制器。
国产机器人本体成本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特别是减速机,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是国外企业的价格的将近5倍。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也显着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从目前国内机器人生产模式来看,其单价如果不降低,产业化形成将面临挑战。机器人共4大组成部分,本体成本占22%,伺服系统占224%,减速器占36%,控制器占12%。三大关键零部件决定了产品的性能、质量及价格,因此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部件进口比例较高,特别是减速器基本被日本2家公司垄断。因此现在国内制造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企业年产量1000台规模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只有年产量上500-1000台,才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因此,中国如果想要形成机器人产业化,必须要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