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来,国内光伏全产业链的各环节都出现了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价格下跌原因在哪?企业生产经营怎么样?未来市场形势如何?连日来,记者多方深入调查。
从疯狂到恐慌,企业纷纷收缩战线
第三届中国新能源大会近日在无锡举行,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带着企业生产的光伏产品参展。集团旗下的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今年3月新上了光伏组建的基本部件封装玻璃项目,而原准备最近投产的另外3条封装玻璃生产线被推迟“点火”。
“去年10月,每平方米封装玻璃80元,到今年10月已降至40元,接近盈亏临界点。”远东光电董事长杨伯民透露,封装玻璃的成本只占整个光伏电池成本的3%左右,但此前也是暴利,2006年价格最高时曾达到每平方米160元。
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产品,封装玻璃市场行情的波动成为光伏产业跌宕起伏的缩影。最近一年间,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的价格已从每公斤80美元跌至40美元,而在2006年时,价格为480美元。“即使降到40美元,仍有25%至30%的利润。”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在光伏产业链中,越是下游企业利润越高,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2010年前,由于全球需求火爆,价格高涨,加上融资环境相对宽松,国内各路资本潮水般涌进光伏产业。短短几年间,我省就聚集了600多家光伏企业,产能占据全国60%份额。在小企业纷纷进入光伏行业的同时,原有的光伏企业也以更大规模扩产。2010年无锡尚德的光伏组件产能比2009年提升了1.6倍,保利协鑫多晶硅产能跃居世界第一,地方政府也纷纷将光伏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政策优惠。
但随着“寒潮”袭来,江浙等国内光伏大省的企业感到阵阵凉意。保利协鑫、尚德等龙头企业均表示目前仍在正常生产,但产品价格下降,致利润空间受挤压。而不少中小企业则因技术、资金等不占优势,已出现“撑不住”的情况,开始收缩战线。无锡两家原本在本月18日投产的光伏企业因订单未落实,不得不推迟投产。徐州协鑫硅业负责人则透露,最近不止一家同行送上门要求收购。而在连云港东海县,30多家熔融石英、碳化硅企业决定限产。
外需缩减内需不足,光伏产业还很脆弱
尚德是全球光伏行业旗舰型企业,其目前状况可谓备受关注。董事长施正荣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经营面还是盈利的,美国工厂三班运转,销售情况不错,只是价格下降了一些,回款周期延长。他认为,国内光伏产业遭遇“寒冬”原因有二:一是欧美市场萎缩,二是国内产能过剩。
受债务危机影响,年初以来,德国、意大利等相继大幅缩减光伏装机补贴。在2010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中,德、意占到70%,两国补贴政策变动,直接造成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萎缩。省发改委人士透露,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组件、电池片价格均下跌四五成,今年8月全省光伏产业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另一方面,相比目前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大幅扩张也带来产能过剩。由于国内市场增长缓慢,加上价格一路下跌,致使产品库存严重。大型光伏企业抛售的产品挤占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使得中小光伏企业难以支撑。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告诉记者,2010年,我国安装了5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只占全球安装量的2.86%,占我国产量的4%多一点。而在江苏,99%的产量都是出口。“目前,国内光伏产业1/3的多晶硅材料和部分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还依靠国外,市场、技术两头在外,现阶段国内光伏产业还很脆弱。”省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魏启东认为。
是“危”更是“机”,未来市场仍然乐观
不管是在光伏行业摔打多年的施正荣,还是刚刚涉足的蒋锡培,均表现出对现阶段市场的谨慎和对未来市场的乐观。
专家预计,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谷,光伏产业的“寒冬”至少还将持续两三年,整个行业将处于震荡上行的状态,这将给部分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特别是经过这一轮“寒冬”后仍能存活下来的光伏企业,必然占得未来市场的先机。
如何顺利度过“寒冬”?加快技术创新,降低产品成本,尽快开启国内应用市场,成为各界共识。今年8月,国家明确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每度电补贴1元。一位业内人士预测,明年晶硅组件的价格可以降至4元/瓦,系统可降至12元/瓦以内。以光伏电站25年的生命周期,发电成本约为每度电0.6元,1元的标杆电价再加上地方政府补贴,国内光伏发电企业已可以盈利了。“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下降,未来10年国内光伏装机或将进入‘井喷时代’。”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光伏发电目前还需要完善配套服务,尤其是在消费终端和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国家要出台长远规划,“让光伏企业心里更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