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TCL这条路并不好走,因为它并没有选择贴牌模式,而是选择了自己研发。
“TCL手机可以说是国产品牌中第一个投入力量搞研发的,自己生产,自己组织供应链。”周军林说。
自己制造手机的结果异常惨烈。
“供应链都掌握在外资厂商手里,我们连做手机外壳的塑胶厂都找不到,不管怎么恳求都不肯给我们做,就是那么牛。”周军林回忆说。
于是,TCL只有使用那种给啤酒瓶或者塑料瓶喷漆的生产线,其结果就是,用手一抹,漆就会掉。
“现在做手机开套模只要几万元,可那时我们出200万元都没人愿意做。”周军林说。
简陋、残缺的产业链,直接导致手机质量差。周军林告诉本刊记者,TCL曾有一种元器件,买了几千万元来供维修之用。故障率之高可见一斑。
“那时候别说核心技术,就连一个塑胶壳都被外资垄断,我们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自己培养出了供应链。虽说有一些质量问题,但这是无法跳过的一步。没有当时的死磕,深圳就不会有今天如此完善的产业链条。”周军林说。
2002年的深圳,已经显示出成为中国第一手机制造基地的实力。
在当时的17个国产品牌中,深圳占了5个——科健、康佳、国威、天时达、中兴。当时国产手机年产量在2000万部左右,深圳占700万部。在那一年,科健的产量约300万部,康佳约为200万部。国威、天时达、中兴三家企业共200万部左右。
同时,深圳还是洋品牌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深圳桑菲公司即是飞利浦手机的生产基地,当时共建成了四条手机生产线。2001年,飞利浦关闭了中国以外的其他手机生产线,大部分转移到了深圳桑菲公司。
如果把国产品牌和洋品牌加在一起,当时深圳的手机年产量在1500万部以上。这对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完整和完善至关重要——一部手机有300多个零部件,除了核心元器件,从显示屏到电池,从模块到电池板,从微电机到电阻电容,深圳都能就地配套。这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比亚迪(50.41, -1.19, -2.31%),当时其日产手机电池30万块,年产手机电池1亿多块,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制造企业。
第一批国产品牌倒下
2003年,在经历四年的快速增长后,国产手机销量开始下滑。
数据显示,科健手机2003年上半年的出货量仅93万部,比2002年同期下滑了51%;主营业务收入10.34亿元,比2002年同期下降18.62%。这样的业绩不仅让还在跟三星“度蜜月”的科健傻眼,也让处于亢奋中的国产手机同行为之一凛。
曾经风光无限的科健仿佛一夜之间黯然失色。不过,在众多业内人士眼中,科健的“滑铁卢”迟早要来——其最初在国内市场的势如破竹,依靠的是消费者对于民族品牌的亲近感,及其产品宣传的不遗余力。
其最初引以为豪的国产机技术,随着产业发展劣势尽现,尤其是在与三星合作后,科健放松了技术研发,仅满足于贴牌带来的丰厚效益,最终沦落为一家机械生产的“代工厂”。
然而,科健的衰落仅仅是风暴的序幕。
波导手机2004年第一季度主营收入和利润都有两位数的降幅,而就在2003年上半年,波导手机销量达337万部,超越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成为市场第一。
在市场份额上,本土手机企业也出现溃败迹象。
市场研究机构赛诺公司的数据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波导的市场份额萎缩了1.7%,其第三的位置被三星替代。而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爱立信,2004年的市场份额已与夏新相近。
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年初,国产手机的整体市场份额由此前的55%下滑至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