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的产品远销欧洲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实行的激励措施大大地加快了太阳能发电产品的应用。与此同时,天合光能还将目光投向法国、美国、韩国、印度等新兴光伏市场。2011年,天合在国外销售总量已达96.2%左右,销售市场呈现了明显的国际化特征。
制造创新——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以天合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进入这一产业并获得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原因如下:
光伏产业的技术链非常短,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会得到很好的显示。光伏产业中,技术含量大的核心设备和核心工艺,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几个关键工艺过程。
光伏与半导体生产流程相比较短。光伏和半导体流程有些相近,半导体流程很长,有500多个制程。光伏的制程只是10—20个。如何在低成本下,制造出高性能的电池,是光伏行业的目标。
光伏组件生产线投资规模非常小。光伏技术链非常短直接导致了光伏组件生产线投资规模非常小。这就使得光伏产业进入门槛较低。
光伏技术的更新周期相对较长。光伏技术的演化过程相对较慢,较长的更新周期使得众多光伏企业将研发的重点放在降低成本而非提高性能上。
光伏核心设备和核心工艺可以被非常少的科技专家全面掌握。我国最近发展壮大的诸多晶体硅电池、非晶硅电池制造和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就是由一个或少数技术专家领军起步。
天合光能等企业,从全球半导体市场上挖来了许多人才,进行了大量的工艺流程的创新以大规模地提高产能,降低成本,实现规模优势。同时,“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选择依托江苏常州天合光能公司建设,也使天合光能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专家加盟,进一步增强了天合的创新能力。
打造垂直一体化优势。光伏产业链是一条从上到下的垂直链条: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系统安装。每一环节都需要不同的设备技术和组织形式。企业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兴趣偏好和资源依赖对市场做出判断,有人选择只做产业链一个环节,有人选择两个或者更多。天合光能在2004年实行垂直一体化发展战略后,其产业链布局涉及了硅料外的全部产业链环节。通过这一战略,天合光能利用协同优化的工艺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也整体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公司盈利能力。
绩效显现——始终处于科技的最前端
天合光能致力于改进电池片生产流程,其中包括最先进的钝化和金属化技术,目前,单晶、多晶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已提升到19.5%和18%。为了追求创新和提高效率,天合光能与麻生理工学院、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展了科研合作,使自己始终处于科技的最前端。
对中国光伏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最好的判断数据是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为此,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专利数据库为主要专利数据来源,可以管窥天合光能的创新绩效。
通过对天合光能、尚德、浙江昱辉、江西赛维、苏州阿特斯、晶澳、天威英利7家厂商在2012年4月22日之前授权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统计发现,在这7家厂商中,天合光能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总计217件,对光伏产业链多个关键技术都有相应的专利申请(见图1)。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天合光能共计29件,在国内主流光伏企业中名列次席(见图2)。
到2014年,天合光能已经申请超过980个太阳能光伏专利,已授权575个。
机遇挑战——有利政策带来新的生机
得益于国际市场的拉动,从2003年起,全球的光伏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但进入2010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延伸到全球,使原有的需求大国减小了对光伏的需要,一些国家则退出了对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同时,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冲击了西方国家本地的光伏产业,为保护本国产业,美国、欧盟不断举起“双反”的大棒,设置壁垒,打压中国企业;加之,中国国内市场的非理性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引起的低价倾销,光伏产业陷入恶性竞争。中国光伏产业刚刚新生就面临重大挫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