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兴产业,多晶硅、光伏发电和风电被列入产能过剩的名单,与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站在一起,多少显得有些难堪。
新兴产业诸多产业中,产能过剩的行业为何会集中在新能源领域?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笔者所接触的火力发电企业
从业人员,至今仍不屑一顾地将这些新能源斥之为“垃圾电”。显然,光伏、风电与电网的矛盾成为制约其快速增长的一大
瓶颈,需求难以充分释放,自然为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
此外,光伏发电和风电沦为产能过剩,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进入的技术门槛低;二是投资决策缺乏严密的论证。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风电由于技术门槛低,而导致一些传统企业蜂拥而上,而多晶硅同样也是典型的结构型过剩,一方面是国
内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国外大量地进口。专家对光伏发电和风电市场前景的美好预测,驱使
许多投资者不加思索地挤进这一市场,而自身却缺乏基本的研发能力,属于典型的“拿来主义”,通病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
。结果要么是受制于专利使用费的支付,产品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要么是难以得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品质上无法与国
外产品竞争。
而在投资决策上,新兴产业也犯了传统产业的老毛病。日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电网智能电网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栾文
鹏博士在一个论坛上讲了一件事:几年前,他受邀到国内某市演讲,内容是自己研究的先进智能电表解决方案。结果两年后
,当他和研究小组还在论证时,那个城市已经按照栾博士的思路开始实施智能电表计划了;当他们在加拿大推广了200万块智
能电表时,国内已经安装上亿块了!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栾博士并没有称赞国内的办事效率和决策速度,而是委婉地表示:国内在决策上缺乏严密的研究和论证
,投资过于草率!想想国外的风能资源勘测评估能够精确到3米×3米,而我们却是30米×30米,粗放式似乎是我们的习惯性做
法,而其结果必然会加大出现偏差和错误的几率。事实上,光伏发电的产能过剩就与一些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显然,要治好产能过剩的病,不仅需要技术的门槛限制准入,而且需要缜密细致的研究分析来支撑我们最终的决策。这样不
敢说会药到病除,至少可以大大缓解产能过剩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