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双眼,想象一下:未来的一天,搬运、分拣、码垛、打磨、抛光、切割、焊接、喷涂、装配等枯燥繁重的工作
全部由聪明的机器人代劳,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只需一名工人,他盯着电脑,从容地按下电钮,生产便开始了……
在武汉汉迪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迪机器人”)副总经理郑涛看来,“这不是天方夜谭,只是实现的
早晚而已”。
再过两个月,汉迪的首款机器人“全向移动平台”智能运输小车将奔赴美的公司的生产线“上岗”;另一款可取代
手臂作业的“六关节机械臂”正处于中试阶段,预计年底收官;此外,汉迪还启动智能化生产线的设计改造工作,
宜昌、襄阳等地的企业有意合作。
AGV小车终结者
5年前,金融危机扫荡后的珠三角,掀起一股“机器人旋风”。企业主们意识到,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正在远去,机器
人取代打工者,不仅能节省成本,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年前,大洋彼岸的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院博士胡建军,选择在光谷成立一家公司,专门生产智能工业机器人
。他认为,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成本将越来越高,内陆也将面临劳工缺口的问题。
“当时,国内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中部地区基本上是空白,空白意味着机会。”企业落
地光谷后,忙于研发的胡建军经常往返于中美间,运营任务落在合伙人郑涛肩上。
郑涛介绍,两年间,汉迪开发了两款产品。“全向移动平台”机器人,一台外形看似普通“四轮车”,最多能拖2吨
货物自由移动。与众不同的是,它可以通过遥控、激光雷达和小型GPS系统技术实现自主导航,并进行360度任意旋
转。
“它是AGV小车的"终结者"。”郑涛说,它和传统的AGV小车(指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不需驾驶员的搬
运车)是同胞兄弟,但后者只能跟着脚下铺设好的磁性感应轨道走,上了轨道,就只能前进,不可逆行。前者行动自
由,还能感知环境障碍。记者将左脚伸至一台正在行进的机器人前方,机器人行至跟前,果然稳稳停住,而后自动
探测,寻找新路径。
另一款机器人“6关节机械臂”,取代人手臂作业,不仅能和移动小车打配合,完成搬运装卸,还能在流水线上进行
多道工序。去年汉迪机器人首次亮相机博会,就接到3000多万元订单,美的公司一口气订了275台。
未来工厂“宠儿”
如今,汉迪公司开展了另一项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设计、改造制造企业传统生产线,将机器人植入生产线,使生产线
变得更“聪明”起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湖北的制造企业多,但智能化生产线的比较少。”郑涛介绍,国内从事智能化生产线改造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
佛山,约480多家,湖北不到10家。“机器人在装配、点胶、搬运、焊接等领域应用最多,一条生产线,原来三天的
活儿,改造后可能半天就完成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近两年,少量鄂企开始引入智能化生产线,但随之而来的烦恼也不少。襄阳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2010年从佛山
请了一家企业来改造生产线,但是生产线上的设备自动化的、智能化的程度较高,维护十分麻烦。“一丁点问题都
要把佛山的师傅请来。”郑涛说,这家企业,一条生产线停工一天,至少损失十来万。
宜昌一家大型锻造企业,车间条件太苦,月薪8000元都没年轻人肯干,找汉迪要机器人,“改造生产线取代人工作
业。”这家企业的老总向郑涛吐槽,现在工厂流水线上都是40岁以上的工人,如果不尽快改造生产线,工厂未来将
面临无人作业的窘境。
郑涛认为,预计未来3-5年,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市场将会呈井喷式爆发,汉迪生逢其时。
承认还不完美
“市场前景再好,也要靠产品和实力说话。”郑涛坦言,汉迪已经成型的两款产品有强有弱。“全向移动平台”机
器人领先于国内外,但另一款“6关节机械臂”机器人,在工作精度上与国外产品相差甚远。
“机械臂连续工作的话,精度上会有误差。”郑涛介绍,汉迪研发的机械臂连续工作10小时,测试的误差为0.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