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去无锡出差,和当地人闲聊时,他们曾担忧,政府对尚德支持力度太大,恐非好事。如今忧患不幸成现
实。3月20日,中国最大光伏企业之一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被裁定破产重整。
十年一觉光伏梦。2001年,“海龟”施正荣创办无锡尚德时,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只有3兆瓦,“光伏产业”还
是个陌生的名词。到2012年,中国250家左右光伏企业,其总产能超过60吉瓦,而当年全球的新增装机容量只有32吉
瓦,中国的产能几乎为全球装机量的一倍。“光伏”也成了很多城市最时髦的“名片”。
踩着行业发展的节奏,无锡尚德飞奔在快车道上。2002年,建成中国第一条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当年赢
利;2005年尚德电力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而无锡尚德是其旗下资产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集中了95%以上的产能;
2006年,股价攀升至40美元以上,被称为“中国光伏第一人”的施正荣新晋中国首富;2007年,无锡尚德成为全球
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商;2012年,组件产能达到2.4吉瓦,为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一。
作为一个生命体,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孕育着自我毁灭的基因。施正荣似乎也有所警觉,早在2008年就
开始公开呼吁,要警惕产能过剩,并预言光伏产业泡沫即将破灭。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尖锐指出:“举国上下处
处建光伏产业园,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财富效应和地方政府推动,正是中国光伏产业冒进的根源。
其实,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扶持无论如何也不可少,正如走在前头的欧美诸国。观
察无锡尚德短短12年的历史,碰到困难时,“政府援手”也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解决之道。因此,施正荣的抨击,难
免有“挤公车心理”之嫌:没上车的拼命想上去,上了车的为让自己舒适,则嚷嚷别挤,没地方了。而且,施正荣
在预测产业寒冬即将来临时,给自己准备的“棉袄”却是扩大产能,从2009年末开始四处建厂。
问题是,怎么会“国内有100多个城市都在建光伏产业园”?产能迅速扩张又是怎么实现的?在新能源概念包装
下,制造加工为主的光伏产业成为许多地方政府扮靓GDP的重要抓手,为项目落地、为产能扩张,各地争相提供土地
、税收优惠,并不惜以政府信用来背书,让银行提供贷款。引进生产线揭开了高科技的面纱,光伏产业慢慢地就扭
曲为不以需求为发展导向,而以投资做发展动力。
除了政绩需求,企业本身也有扩张产能的冲动。大家都信奉“规模为王”,用产能扩张来降低成本,薄利多销
,以低利润率换取市场占有率。背后还有一个“潜规则”是,只要企业做得足够大,迫于就业、税收、政绩等各种
压力,企业将得到地方政府更有力的支持。于是,整个光伏产业中出现了施正荣观察到的现象:竞争对手之间争相
扩产,几乎成为一场“军备竞赛”。
毫无悬念的,制造端的乱象到了终端市场,就是弥漫在整个行业里的恶性价格战。据业内人士透露,就在美国
对中国产晶硅电池组件征收高额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后,一些中小企业的组件竟然从每瓦0.8美元,降至当前的每瓦
0.65美元,而在2011年,这个价格是每瓦1.4美元。
对此,中国人应该不陌生,恰如当年家电行业价格战的重演。只不过,光伏产业的市场绝大部分在海外,中国
太阳能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具体到无锡尚德,据媒体报道,尽管已经是全球市场多元化最成功的企业,但至2010
年底,无锡尚德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仍高达70%左右。因此,当美国、欧盟对中国企业相继提出“双反”之后,光伏产
业失去主要市场,退潮之后,无锡尚德就成了第一个被发现留在沙滩上的裸泳者。
不管被动还是主动,如果无锡尚德当年不为争抢市场蛋糕而大胆冒进、如果决策更科学些、如果当年花钱的速
度能够慢一点,当去产能化的痛苦降临到整个行业时,龙头老大或许就是产业整合者,迎来的将是另一种辉煌。可
惜,过往的一切,无法重头再来。在业内,无锡尚德的破产整合,被认为是行业进入拐点的标志性事件。
未来情况如何,还要看各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