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摩托车行业自上世纪国家实行 “改革开放”进入高速发展期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练,实现了摩托车年产销量连续19年的世界第一、出口量连续11年全球居首。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基础已相对雄厚,拥有相对成熟的民族品牌,我国的摩托车产业已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具有独立自主的技术法规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繁荣与危机同在,成就与缺陷并存。中国摩托车行业一直是世界贸易舞台上的明星,但跳跃性发展遗留下的发展方向不明、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发展后继乏力等问题日益彰显。当遭遇全球性经济危机时,出口下滑、综合成本上升、产销量大幅下降,行业陷入迷茫期。我国摩托车产业与摩托车强国之间尚有较大差距,面对目前我国摩托车行业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现实状况,中国摩托车工业如何摆脱困境实现良性发展,从摩托车生产大国向摩托车技术强国转型成为行业内外的重要课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汽车行业中的后起之秀,其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被确定为我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下述特点非常值得摩托车行业借鉴,即:正确的行业规划布局;扎实的基础工作;高效的产业结构;完善的标准体系建设;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第一,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规划布局,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确立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阶段目标。通过一系列目标明确的规划方案,确立了以 “纯电动汽车”作为产业转型战略方向,以 “三纵三横”作为技术创新主战略,依据行业实际和全球发展动态制定了不同阶段的产品发展目标和技术发展目标。
第二,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在基础理论、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把发展新能源汽车列入 “863计划”重大专项至今,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共获得3000余项专利,建立了30多个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取得了包括双CAN总线控制网络系统、交流感应电机和永磁电机的全数字四象限矢量控制技术、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集成技术,特别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锂电池技术和独创的换电技术等在内的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构成了新能源汽车综合技术的基本体系,为今后产业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技术基础。
第三,开展包括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的产业结构。按照 “积极引领,联合行动,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实现技术与产品突破,推动技术成果在联盟内部的迅速推广应用,实现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和研究机构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提高。这其中既有国家级的 “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也有行业级的“汽车行业电动汽车产业联盟”,还有北京、重庆、吉林、江苏、安徽等地的地方性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新型产业结构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有利于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支持。
第四,在产业开创之初即着眼于标准体系建设。至今已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的专项标准 (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约60项,还有部分专项标准正在编制与评审中。这些新能源汽车专项标准的技术起点较高,结合了国内外行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并与原有的汽车标准体系形成高度互补。基本健全的标准体系成为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国家行政和行业管理部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快速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自新能源汽车列为 “863计划”重大专项以来,国家陆续发布实施了多项政策,形成了以 《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 (2010年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 “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为主体的行业管理与指导性政策体系,和以 《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车船 车船税政策的通知》等为主体的产业扶持与市场激励政策体系。上述十余项已发布实施的专项管理政策构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良好发展的政策支持环境。
摩托车行业发展缺乏定性的方向和量化的目标
在摩托车行业发展的数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中,国家行政及行业管理部门在行业管理和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就目前来看,现有的各项有关摩托车行业发展指导思想中仍然缺乏定性的方向和量化的目标。 “十二五”即将过半,对于究竟是应该继续发展传统的应用型摩托车 (如小型踏板车、中等排量的两轮车和正三轮摩托车),还是重点研发休闲用大排量高端摩托车;是继续研究基础技术强化节能减排还是转型开发新能源技术争取跨越式发展,整个行业不论在产品发展目标或是技术发展规划等方面还不甚明了,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亟须国家行政及行业管理部门予以明确的把握和指导。